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药物。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既往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再次发生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如非致命性的心肌梗死、脑梗死。典型的抗血小板药物除了阿司匹林,还有氯吡格雷,双嘧达莫。因此脑梗死患者如果不是心源性的,一般都是需要行抗血小板治疗。如果患者对阿司匹林反应大,可以换用氯吡格雷或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西洛他唑。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根据堵塞的部位不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如果堵塞在延髓、脑桥等部位,症状相对来说比较重,会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眩晕等症状。如果堵塞在基底节的内囊,会影响肢体活动,造成残疾。如果堵塞在非功能位,不会引起身体任何不适,不会遗留后遗症。如果堵塞在小脑,会引起肢体的平衡障碍。但不会引起生命危险。
“腔隙性脑梗死”在头颅CT上一般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区多发的小片状低密度影,一般无明显的占位效应,脑室系统大小形态无异常,大脑中线结构不受影响。腔隙性脑梗死在高血压病患者中高发,一般高血压病患者患腔隙性脑梗死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8倍,日常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病人发病率更高。此病一般临床症状轻微,病情不是很严重。
梗死和出血的部位不一样,严重程度也不相同。脑出血部位在脑干,出血量超过5ml,非常严重,危及生命。很难抢救过来,很快会出现死亡。出血部位在小脑超过15ml,非常严重,会危及生命。脑叶出血,大量出血会危及生命,如果小量出血很快会恢复。脑干梗死,病情较重,危及生命。小脑梗死,会遗留身体平衡等后遗症。大面积脑梗死也会出现死亡。小灶脑梗死会出现肢体瘫痪的后遗症。有的脑梗死患者不会遗留任何后遗症。
“双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一般病情不严重,大部分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属于既往陈旧性脑梗死病灶,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在体检或因为其他疾病查头颅CT或者核磁时无意发现存在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发现存在腔隙性脑梗死后,建议患者要积极完善脑动脉CT或者核磁,颈部血管超声,明确脑血管具体情况,排除脑血管狭窄,并根据具体病情积极对症治疗。
脑供血不足是可以选择针灸治疗的。中医将其归入眩晕的范畴,认为是由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等因素导致的。所以具体治疗上,对于肝阳上亢的,可以选用行间穴、太冲穴、风池穴、肝俞穴、肾俞穴等来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如果是气血亏虚的,治疗上主要以补益气血为主,可以选用百会穴、足三里、脾俞穴、胃俞穴。如果是肾精不足的,可以选用百会穴、悬钟穴、太溪穴、肾俞穴。如果是痰浊中阻的,可以选用头维穴、内关穴、中脘穴、丰隆穴、阴陵泉来治疗。
“右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死”即为发生在右侧侧脑室旁的脑梗死,其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等。其次,要积极完善颅内动脉及颈部动脉检查,进一步明确脑血管病变情况。如果存在脑动脉狭窄,需积极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其次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需要积极对症治疗。
脑梗死发生后,脑梗死组织区域血管失去支撑,出现梗死区域的渗血,部分大面积脑梗死或者血压异常高的患者可以出现血肿。脑梗死出血转化好发于急性期的大面积脑梗死,特别是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和抗凝治疗的患者,其次心源性脑梗死亦好发。出血转化可以分为症状性和非症状性,症状持续出血转化一般可以引起患者神经症状的明显加重。发生出血转化,一般需要暂时停用抗血小板及活血药物。
“两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病情一般不严重,临床症状一般也比较轻微,甚至很多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只在体检查头颅CT或者头颅核磁时偶然发现存在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一般高发于高血压病患者。建议患有此病患者积极完善血压、血糖、血脂的检查,明确各项指标。如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此外,进一步检查颅内动脉及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情况,更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小脑分为左右两侧小脑半球,双侧小脑半球脑梗死指的是左右两侧小脑半球均存在梗死病灶。此病是由于后循环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狭窄及堵塞导致。此病症状一般为头晕、恶心、呕吐及平衡障碍。药物治疗主要以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为主,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控制血脂稳定斑块药物比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同时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
脑梗死主要有以下后遗症:1、偏瘫。患者可出现一侧手脚无力甚至完全瘫痪,走路时由于多用健侧代偿,使得行走时身体往一边偏斜,容易摔跤。2、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可感觉患侧躯体麻木、痛觉减退或过敏,有些患者会出现烧灼感或针刺感。3、语言障碍。表现为言语含糊不清,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障碍,阅读、书写能力障碍。4、痴呆。患者可出现急性的认知功能下降。5、情感障碍。患者可出现哭笑无常、焦虑抑郁、失眠、人格障碍。
脑梗死二级预防是指脑梗死发生后,为预防再次发生脑梗死而采取的干预措施。二级预防重点在于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如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有心房颤动的患者需要行抗凝治疗;非心源性的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需要积极用叶酸治疗。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责任血管可进行血管介入治疗。除此之外,患者还需要戒烟、戒酒、减肥及适当进行有氧锻炼,预防再次发生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导致的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从而导致管腔闭塞产生腔隙性病变,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症状。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会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如吸烟、饮酒、熬夜、高糖高脂膳食会加速小动脉及微动脉硬化,引起腔隙性脑梗死。不爱运动的患者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粘稠等,也会引起腔隙脑梗死。
脑梗死伴有脑缺血治疗方式:1.可以静点疏血通、静点丹参川芎嗪,合用改善颅内微循环治疗。2.抗凝治疗建议使用奥扎格雷钠静点抗凝治疗或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阻止血栓再形成。3.建议静点依达拉奉有清除氧自由基及毒性代谢产物作用。4.可静点营养脑细胞药物如奥拉西坦可改善认知功能(包括反应迟钝,言语障碍,记忆力减退等)。通常以第一,第二点为主要用药,第三,四点缺血症状明显的才选用。
脑梗死的患者能吃鸡蛋,但是应该适量食用,因为鸡蛋黄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过量食用会引起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引起血管动脉硬化加重,造成脑梗死的复发率升高。如果脑梗死患者有胆囊炎,那么尽量少吃鸡蛋,或者是只吃鸡蛋清,因为鸡蛋黄会诱发胆囊炎急性发作。脑梗死的患者需要补充蛋白质,也可以吃蛋白含量高的如蚕蛹、鱼肉,特别是海鱼。
患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大多数预后情况良好,病情较轻,但是容易复发。因此,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很重要,建议吃以下食物:第一、低盐饮食,每日限制钠盐摄入,一般不要超过两克。第二、低脂高热量饮食,可以进食一些瘦肉、去皮禽类肉等。第三、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例如牛奶、豆浆等,补充体内营养。第四、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或者蔬菜,促进脑梗后的神经修复。
根据最新的脑血管病指南,脑梗死急性期应将血压控制220/120mmHg以下。如果进行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应将血压控制在180/110mmHg以下,降压的幅度为每周降低15%。急性期的血压升高是机体保证脑组织灌注的代偿机制,因此脑梗急性期内一般不建议行降压治疗。急性期过后,原先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可重新启动降压治疗,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左右。
脑梗死的病人行机械取栓或支架植入后有可能会发生出血的情况。少量的出血可不于特殊处理,仅需让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吸氧,抬高床头30度,保持大便通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改变,出血一段时间后可自行吸收。当出血量较大时,应立即送至ICU病房,给予脱水降颅压、呼吸循环支持等治疗,如果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脑水肿等情况,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针对脑梗死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可以大大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其他类型心脏病、吸烟、饮酒、无症状颈动脉狭窄、高凝状态、遗传因素、饮食结构不良(比如高钠低钾饮食,高糖高脂饮食,水果蔬菜摄入过少)、肥胖、缺乏身体活动、代谢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炎症和感染、偏头痛。
脑梗死会引起言语障碍,早期患者完全不能说话,需要治疗师或者家属及护工坐在患者对面,比口型说a、o等单音节拼音,或者从1-10数数,当患者能完成时,可以买卡片(动物或者水果),拿着卡片教患者读音,如苹果、西瓜等。患者能完成后,可以教患者练习说三字经、成语,给患者多读报纸,患者的语言功能一般会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