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由血红蛋白中血红素转化而来,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约250~350mg,其中80%~85%来自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衰老的红细胞在脾、骨髓或肝内被裂解,释出血红蛋白(每日4~6g),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胆绿素再在“胆绿素还原酶”催化成胆红素(1克血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
一般情况下,肝胆红素高主要有以下症状。具体分析如下:
1.肝胆红素高时,患者的皮肤、尿液、巩膜等组织会通常出现黄染的症状,面色也会逐渐发黄,容易引起黄疸。
2.肝胆红素高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肝胆红素高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发热、头晕、腹部胀痛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总胆红素高可能是是肝炎、肝硬化等原因引起的。患者患上不同的疾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肝炎:肝炎是指由微生物感染、免疫反应、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肝炎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时,一般可见总胆红素高。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腹痛、乏力、疲劳等症状,患者可以按照医嘱使用替比夫定片、利巴韦林片、拉米夫定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肝硬化: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不断发展,最终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肝内外血管增殖等病症为特征的病理阶段,当患者患上肝硬化时,可能会导致总胆红素高。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黄疸等症状,患者可以按照医嘱使用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强肝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颗粒管型是指是由肾实质性病变的变性细胞分解产物或由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等崩解的大小不等的颗粒聚集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分粗颗粒及细颗粒两种,多见于肾盂肾炎、或某些原因(药物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损伤;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孕妇)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果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
尿细菌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是尿含菌量大于等于十的五次方每毫升,为有意义的细菌尿,常为尿路感染。如果尿含金量为十的四次方至十的五次方每毫升者,为可疑阳性,需要复查。
肿瘤指标在临床上,常用语恶性肿瘤的筛查,以及治疗后复查的依据,不同的肿瘤指标,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和病变的部位等也有直接的关系,多数肿瘤指标是没有特异性的,检查有升高的,并不能说明有一定有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