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人数是不清楚的,不肯定的,是没有具体数据的,只是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来估计。
2006年全国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率约为7.18%,由此推算,我国约有9300万人患慢性乙型肝炎。2014年,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进行了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15-29岁的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出率分别为0.32%、0.94%、4.38%。因此,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主要为曾经感染,随着乙肝疫苗的注射,人群感染率逐年下降。
慢性乙肝携带者,肝功能正常,腹部彩超正常,在肝炎免疫耐受期,或者乙肝免疫稳定期,或者是非活动期,都不需要治疗。
要有充足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少喝酒、定期检查乙肝五项定量、乙肝DNA、肝功能、腹部彩超、血常规等。如果肝功能反复出现异常,或者达到抗病毒治疗的指征,那么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方案和口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方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是首选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由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重点是治疗,有效疗程一般为一年左右,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服用。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乙肝病毒引起肝脏损害及炎症半年以上,并伴肝功能异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者称慢性乙型肝炎。如果过度摄入就会影响肝脏功能的发挥。该病存在一定传染性,少数患者会进展到肝硬化,临床中病人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出现肝区不舒服或痛感,或出现肝脏显著增大,通过实验室乙肝免疫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并且知道传染性。
慢性乙型肝炎是具有传染性的,其传染性与感染途径有关。
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携带者和病人,病毒携带者,感染率高,可以通过母婴、血液、性接触等方式进传染行。如果是乙肝病毒载量很少或者没有被检出,那么乙肝的感染率就很低,所以应该进行常规的检查,对痊愈的乙肝病人或者是健康人群进行接种,有助于预防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若不起病,还谈到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就能正常工作。
如果出现了乙肝两对半或者四对半则意味着病毒进入体内后很容易复制繁殖。同时,若在发病后进行积极治疗,病情控制较理想,还能正常工作,因此,不必对这一领域过分忧虑。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自身体质来决定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并且尽量做到不接触任何病毒和药物等因素,以免引起其他疾病。要注意,应尽量避免选择频繁熬夜或从事强体力劳动这类职业。另外,对于那些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危险因素的职业人员来说,更应该注意自身的防护,以免感染上乙肝病毒。由于这两项工作都存在诱发乙肝发生的风险,很可能会对人体有害,甚至更易发生肝硬化和肝癌。另外对于那些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来说,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同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不管有没有病症,不管是不是正在治疗中,均需维持定期随访,重复检查。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应重视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的复查,甲胎蛋白及肝脏彩超,有条件时,需测定肝脏硬度,旨在评价疾病的稳定性,对有无并发症进行评价。
慢性乙肝是否会影响生命,与个人的体质、抵抗力、生活习惯、是否积极接受治疗、治疗等因素有关。
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良好,没有反复的肝炎发作,或者长期不发病,只是单纯的乙肝病毒感染,到了后期还是没有发病,在人群中也是最多的。如果反复出现肝炎、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可能会影响寿命。因此,一旦发现乙肝病毒感染,要定期进行检查,了解病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避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