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登革热病要怎么治?

会员6601302 25 已回复
我和我女儿都得了登热病要怎么治疗啊,我女儿9个月大了,现在的症状就是又皮疹,头痛发热,淋巴结肿大,全身无力,我和我女儿的症状都是一样,去医院拿了很多药吃了也不管用,请问我现在该怎么办啊?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鲁宁 医师 长春市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血管系统疾病
已帮助用户: 32618
病情分析:登革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二、对症治疗(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二)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意见建议:
有用0
相关问答

部分登革热轻症病例可以自愈,但是仍然有一定比例的重症登革热以及死亡率。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伊蚊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蒋卫民主任医师传染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发热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疑似寄生虫等疾病的诊治。

登革热病是一种经过蚊虫传播的,传染性的疾病,这种疾病会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以登革热出血等,比较常见的是登革热,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人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这些症状。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诊,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4天痊愈。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登革热没有特效的药物。在急性期的时候,应该卧床休息,吃一些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饮食。要进行隔离。可以对症诊治,针对高热的,以物理降温为主,有明显出血倾向的,应避免酒精擦浴。还需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大汗或者腹泻的应该鼓励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的,应该要及时静脉输液。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登革热的特征为起病急。典型症状为骨关节剧烈酸痛,还会发生不规则的高热现象,出现头痛,后背痛,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也可以有恶心,呕吐,腹痛,乏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也会有皮疹和出血倾向,也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补液,降低体温,止血,降低颅内压等综合措施。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但需要注意重型患者的救治。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