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

会员53070975 73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补阳还五汤加减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刚中风时治疗过,出院后吃过一段时间降压药,他认为治不断根,就停药了,后吃报上的广告药,现服用的药是:乌龙养血胶囊。他中风偏瘫4年余(左半身),现软弱无力,抽烟就咳嗽,白色泡沫痰,有肺气肿,睡觉鼾声大,不论看报、看电视,上面有悲喜内容,或看见久未谋面的亲人、朋友就爱哭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想治疗,得到中药方子或中成药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徐晓阳 主治医师 浙江省中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消化道出血,胆囊炎,胰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
指导意见:你好,老人的情况是不好判断的,建议尽快到中医院就诊,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药来治疗的较好,一般副作用较小,清淡饮食,忌辛辣食物和烟酒。
有用0
姚宏胤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哮喘,肺气肿(慢阻肺),肺大泡、间质性肺炎,肺纤维...
问题分析: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等属于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逐所致半身不遂的方剂,黄芪四两补气主药,以补为主,补活结合,有扶正祛邪之功,凡属由气虚为导致血瘀发为半身不遂者,用本方较为贴切。
意见建议:由于本方在临床上主要是治疗气虚血瘀的方子,所以建议如果随便加减时只要把主要黄芪的量把握好,其他的药可以稍微调整如果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问题,可在线咨询我为你做详细的解答
有用0
相关问答

问题分析:您好,不知道您既往是否有糖尿病?一般来说补阳还五汤里的药物组成配合起来应该不会有那么强的降血糖作用。您可以回忆下低血糖当天有没有什么其他特殊情况,空腹时间太长?降糖药物用错剂量?当时低血糖发作有无心慌乏力大汗这些不适症状。
指导建议:监测血糖,若反复出现低血糖现象建议内分泌科就诊。随身备着糖块或者巧克力以备低血糖发作。

肖烨主治医师中医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已帮助用户:2
擅长:擅长应用传统中医药思维治疗初发高血压、神经性头痛、冠心病支架术后不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腹泻、慢性咳嗽、血糖控制不佳等内科杂病及感冒发热、反复口腔溃疡、慢性咽炎、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

现治方法乃治标,未治本也。要想从根本上治好痔,就要从本下手,于是就想到了提升中气,用补中益气汤的思路。标本兼治,结果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一般的痔病人用7~10剂就可治好。

姜金波副主任医师外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腹壁疝外科。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失眠配方如下:
黄芪30g,白术15g,陈皮10g,党参15g,当归10g,柴胡6g,升麻6g,甘草6g(随症加减)失眠较重者酌加酸枣仁20g,柏子仁20g养心安神;如多梦易醒者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琥珀5g(研末分冲)镇静安神;如有阴虚者加麦冬15g,五味子15g养阴清心安神,每日1剂,冷水煎药,分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待病情缓解后用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失眠。
小柴胡汤对失眠有一定疗效。其可以缓解抑郁,镇静神经,睡眠,帮助那些慌乱、抑郁、抑郁和易怒的人入睡。对于阴虚、心脾两虚的患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标。小柴胡汤对缓解情绪、压力或精神紧张有很好的疗效。使用中药时,建议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盲目阅读说明书,随意服用,否则不会起到积极作用,可能会出现影响健康的相关不良反应。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尿蛋白加减不一定是肾炎。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肾损害以及代谢性疾病肾损害等。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是定性检查,反映的是一次排尿中蛋白质的浓度。

张聪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治疗,以及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四逆散加减可以治失眠。
四逆散对于身体出现的阳郁厥逆证,或者肝脾气郁证导致的失眠,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四逆散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等作用,对于身体出现了气滞等有明显的调理作用,当身体出现了手足不温、脘腹冷痛、泻泄以及内部胀痛、脉弦,同时伴有失眠的情况,可以通过四逆散进行治疗。四逆散具有疏肝解郁、理脾、理气散结的作用,对于身体出现了上述症状以后,导致扰神、失眠都可以通过四逆散进行调理和治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他证型的失眠不适合应用四逆散进行治疗。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