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胆红素药物有哪些

会员3108531 51 已回复
总胆红素高间接直接胆红素高服清开灵胶囊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怎么样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张民生 副主任医师 杭州市西溪医院传染科 三级甲等
擅长: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肝炎及脂肪肝诊治有独特见解
体内的胆红素大部分来自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通过血液运至肝脏,通过肝细胞的作用,生成直接胆红素.胆红素增高见于:(1)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2)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所以你现在出现的胆红素高应该积极寻找原因,才好做进一步的处理.对于你的病史不清楚,如何治疗,建议你最好是去医院详细查明原因针对性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降胆红素药物有直接降胆红素类、间接降胆红素类,具体内容如下:
1.直接降胆红素类:如果患者胆红素较高,可以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片等直接降胆红素类药物,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排泄,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2.间接降胆红素类:如果患者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等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胆红素较高。此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恩替卡韦分散片、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等间接降胆红素类药物,以控制病情。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胆红素增高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
胆红素是指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胆道系统阻塞是引起胆红素升高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肝内的胆管结石,也可能是肝外胆管的占位性病变。十二指肠的肿瘤、胰腺的占位性病变、壶腹部的恶性肿瘤等都是外源性的压力所致。胆道结石,特别是胆总管的结石,很容易发生阻塞和感染,同时还会引起胆色素的代谢和循环,导致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要及时进行外科治疗,消除梗阻,控制感染,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调整。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一般来说,胆红素三项都高主要有以下症状。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出现胆红素三项都高的情况,患者通常常会出现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尿色黄,皮肤及巩膜黄染等临床表现,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肝功全项、肝胆脾彩超、CT、肝炎标记物等检查,从而帮助患者明确诊断,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对应的治疗手段,从而帮助缓解不适症状。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胆红素偏高的后果一般有如下:
1.如果是因为胆红素超标,会导致皮肤瘙痒,如果是因为胆红素过高,会导致皮肤的瘙痒,甚至会加剧,让人无法承受。
2.此外,胆红素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肾功能的不良、血液凝固功能的改变、血液循环的紊乱、血液循环的缓慢、血液循环的缓慢、血液循环的缓慢、甚至是高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建议患者如果出现了胆红素升高,需要立即进行处理。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对于高胆红素血症,需要针对原发性疾病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如下:
一、总体治疗
轻微胆红素增高,不需要进行手术,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休息和饮食,并有高的胆红素,应该马上停止输入。
二、药物疗法
1、糖皮质激素:可以选择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副作用主要有感染、高血压、溃疡、糖尿
2、干扰素:能有效缓解黄疸,但作用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只有30。
三、手术治疗
1、肝移植:对于晚期肝脏疾病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但因手术成本及手术后需要长
2、胆道取石术:用于胆道因胆管结石造成胆汁淤积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目前,内窥镜下胆
四、其他疗法
1、光照疗法:用于治疗由新生儿发生溶血所引起的高胆红素,可有效降低胆红素。
2、换血治疗:适用于新生儿溶血、ABO溶血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可纠正贫血。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每个疾病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症状。
1.警告期:症状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肌肉紧张、偶尔出现尖叫声、呕吐等症状,大部分症状持续12-24个钟头。2.痉挛期:轻度的新生儿只有两只眼睛注视,有阵发性肌肉紧张;严重的病人,双手握拳,前臂内翻,角弓反张,或发出尖锐的叫声,大约12-48个钟头。
3.恢复期:多数在第一个星期开始,开始有逐渐的恢复对外部环境的反映,接着抽搐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
4.后遗症期:一般发生在新生儿出生2个多月以后,主要症状是肢体徐动,眼球运动障碍,耳聋,智力障碍,或牙釉质的生长。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