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胆红素药物有哪些

会员3514147 已回复
降胆红素药物有哪些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东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已帮助用户: 4
一般情况下,降胆红素药物有直接降胆红素类、间接降胆红素类,具体内容如下:
1.直接降胆红素类:如果患者胆红素较高,可以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片等直接降胆红素类药物,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排泄,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2.间接降胆红素类:如果患者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等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胆红素较高。此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恩替卡韦分散片、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等间接降胆红素类药物,以控制病情。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降胆红素药物有直接降胆红素类、间接降胆红素类,具体内容如下:
1.直接降胆红素类:如果患者胆红素较高,可以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片等直接降胆红素类药物,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排泄,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2.间接降胆红素类:如果患者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等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胆红素较高。此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恩替卡韦分散片、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等间接降胆红素类药物,以控制病情。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胆红素增高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
胆红素是指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胆道系统阻塞是引起胆红素升高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肝内的胆管结石,也可能是肝外胆管的占位性病变。十二指肠的肿瘤、胰腺的占位性病变、壶腹部的恶性肿瘤等都是外源性的压力所致。胆道结石,特别是胆总管的结石,很容易发生阻塞和感染,同时还会引起胆色素的代谢和循环,导致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要及时进行外科治疗,消除梗阻,控制感染,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调整。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一般来说,胆红素三项都高主要有以下症状。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出现胆红素三项都高的情况,患者通常常会出现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尿色黄,皮肤及巩膜黄染等临床表现,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肝功全项、肝胆脾彩超、CT、肝炎标记物等检查,从而帮助患者明确诊断,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对应的治疗手段,从而帮助缓解不适症状。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胆红素偏高的后果一般有如下:
1.如果是因为胆红素超标,会导致皮肤瘙痒,如果是因为胆红素过高,会导致皮肤的瘙痒,甚至会加剧,让人无法承受。
2.此外,胆红素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肾功能的不良、血液凝固功能的改变、血液循环的紊乱、血液循环的缓慢、血液循环的缓慢、血液循环的缓慢、甚至是高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建议患者如果出现了胆红素升高,需要立即进行处理。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对于高胆红素血症,需要针对原发性疾病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如下:
一、总体治疗
轻微胆红素增高,不需要进行手术,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休息和饮食,并有高的胆红素,应该马上停止输入。
二、药物疗法
1、糖皮质激素:可以选择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副作用主要有感染、高血压、溃疡、糖尿
2、干扰素:能有效缓解黄疸,但作用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只有30。
三、手术治疗
1、肝移植:对于晚期肝脏疾病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但因手术成本及手术后需要长
2、胆道取石术:用于胆道因胆管结石造成胆汁淤积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目前,内窥镜下胆
四、其他疗法
1、光照疗法:用于治疗由新生儿发生溶血所引起的高胆红素,可有效降低胆红素。
2、换血治疗:适用于新生儿溶血、ABO溶血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可纠正贫血。

王东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每个疾病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症状。
1.警告期:症状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肌肉紧张、偶尔出现尖叫声、呕吐等症状,大部分症状持续12-24个钟头。2.痉挛期:轻度的新生儿只有两只眼睛注视,有阵发性肌肉紧张;严重的病人,双手握拳,前臂内翻,角弓反张,或发出尖锐的叫声,大约12-48个钟头。
3.恢复期:多数在第一个星期开始,开始有逐渐的恢复对外部环境的反映,接着抽搐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
4.后遗症期:一般发生在新生儿出生2个多月以后,主要症状是肢体徐动,眼球运动障碍,耳聋,智力障碍,或牙釉质的生长。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