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后期是什么症状

会员3195065 已回复
冠心病后期是什么症状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周恒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的晚期通常情况较严重,针对这一现状,通常在急性出现心肌梗死后进行,有长期心衰发生,即已达到缺血性心肌病的现阶段,而缺血性心肌病,仍可持续加剧,因此,在晚期表现的病症,以心肌缺血发作为主。
还有表现为心衰,对心肌缺血发作,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胸痛、大汗,很可能再发生心肌梗死,发生心源性休克。因此说对冠心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再到心衰表现,缺血性心肌病后,心腔结构增宽,进一步进展则病人可发生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等表现。再加上心肌收缩力下降和舒张功能降低的现象。活动后胸闷,气喘、双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胸水、腹水等表现。还有就是心力衰竭的心电图表现,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或者是缓慢型或静止期前收缩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慢性心脏疾病的特征。此外,冠心病晚期很可能心衰更严重,缺血较严重时此时极易发生心律失常,尤以频繁发生室性早搏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为甚,甚至会发生室速室颤,使病人晕厥,意识丧失。
有用0
相关问答

冠心病的晚期通常情况较严重,针对这一现状,通常在急性出现心肌梗死后进行,有长期心衰发生,即已达到缺血性心肌病的现阶段,而缺血性心肌病,仍可持续加剧,因此,在晚期表现的病症,以心肌缺血发作为主。
还有表现为心衰,对心肌缺血发作,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胸痛、大汗,很可能再发生心肌梗死,发生心源性休克。因此说对冠心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再到心衰表现,缺血性心肌病后,心腔结构增宽,进一步进展则病人可发生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等表现。再加上心肌收缩力下降和舒张功能降低的现象。活动后胸闷,气喘、双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胸水、腹水等表现。还有就是心力衰竭的心电图表现,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或者是缓慢型或静止期前收缩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慢性心脏疾病的特征。此外,冠心病晚期很可能心衰更严重,缺血较严重时此时极易发生心律失常,尤以频繁发生室性早搏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为甚,甚至会发生室速室颤,使病人晕厥,意识丧失。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症状主要是出现心前区或者胸骨后疼痛不适,呈压榨感,紧缩感,闷痛感,烧灼感等,时伴有出汗或放射痛,经休息以后症状可以明显缓解,有些仅仅表现为咽痛或者腹痛。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的症状有心绞痛:活动后出现胸痛或胸痛加重,疼痛部位在胸部正中,不稳定心绞痛:安静状态下出现胸痛,疼痛特点与心绞痛相似,需高度怀疑冠心病,危险度较高;胸闷、心律失常、猝死。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部分冠心病可无明显症状表现,即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有症状者,常表现为心绞痛、心悸、呼吸急促等,常由体力劳动、寒冷、吸烟、情绪激动、饱食等诱发。
其中胸痛在冠心病中最为常见,多为阵发性发作。其特点为胸部闷胀不适或隐痛。病人会出现前胸压榨性疼痛,憋闷感及烧灼感等症状,偶尔伴有濒死感。疼痛程度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加剧,有时可高达剧痛难忍或不能忍受时的程度。主要分布于胸骨后部,能向左前胸及左上肢放射。痛的时间通常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要超过半个小时。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之病症,典型冠心病症状表现为某些心脏缺血感,伴有活动或劳累。
如果没有明确地表现出这种感觉的话就需要考虑是否为冠心病。最典型的感受就是胸骨后在运动时,即胸部正中央这一块闷痛感,如饮辣椒水般灼热感,这种感受发生在事件发生时,尤指累及咽喉部的疾病,或全身仍有大汗,很大一部分属于冠心病,并且可能相对来说比较重。
另外一种表现就是心悸,是一个很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而导致心律不齐。其他感觉还包括胸闷,憋气、活动后心慌,但是这些感觉特异性均不强。建议及时就医。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症状以胸闷、胸痛为主。
一般在夜间或清晨发作,白天缓解。痛在胸骨后,有的显示心前区部位疼痛,痛处是手掌大的幅度。在夜间睡眠中或进食后出现。部分可向左后肩放射,左上肢内小指无名指。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时疼痛较明显。有的可向咽喉部位和上腹部放射。在出现胸痛症状之后,要马上去医院就诊。痛苦持续3~5分钟左右。患者必须立即停止活动或者休息。如30分钟以上,很可能是因为心肌梗死所致。需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检查,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