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蛲虫病该怎么治?

会员8824738 33 已回复
全部症状:
我患了蛲虫病,吃了肠虫清一盒了还是不能全愈,请问我该怎么办?
发病时间及原因:

治疗情况: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云鹍 医师 于都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妇产科、尤其擅长宫外孕
已帮助用户: 29762
需要用特殊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如果出现了并发症需要同时治疗,
平时疾病预防
  1. 普查普治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
  2. 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所在地应搞好环境卫生,对衣服、被褥、玩具、座椅等进行消毒。内衣、被单、床单、尤其是内裤洗前要先用开水烫煮,以杀死虫卵。
  3.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经常剪指甲。
有用0
关注
何琴 湖北省潜江市高场卫生所心理诊所 一级丙等
擅长:心理强迫症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4015
病情分析:你好,建议你还要加强卫生, 切断传播途径,内衣、被单、床单、尤其是内裤洗前要先用开水烫煮,以杀死虫卵;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经常剪指甲;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同时在配药物治疗。
意见建议:
有用0
关注
鞠仕平 山东中医药外科
擅长:外科,尤其擅长神经外科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39542
病情分析:可以服用史克肠虫清,打虫比较彻底,不留虫卵,而且安全性比较高,它是把虫溶解后排出体外的
意见建议:用0.2%龙胆紫和3%百部药膏挤入肛门内少许,连续应用数天。
有用0
相关问答

蛲虫主要是肠道寄生虫病,可引起肛门和会阴瘙痒。蛲虫病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蛲虫病又极易自身感染,接触感染,吸入感染等。这样蛲虫病易广泛流行,治疗与预防同时进行,个人防治与集体防治同时进行。对蛲虫病的预防强调应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这样才可有效地防止再感染,达到消灭蛲虫病的目的。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小儿得了蛲虫病,一般是没有症状的,但是在发病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肛周和会阴部的奇痒,这种情况在夜间比较严重,会影响到宝宝的睡眠,孩子可能会出现烦躁、睡眠不安、夜间磨牙等症状,还有一些宝宝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如果孩子肛门瘙痒,要高度怀疑是不是有蛲虫病,可以在孩子睡觉之前将肛门四周清理干净,然后用蛲虫软膏或者噻嘧啶栓剂塞肛,这样可以起到止痒和预防反复感染的作用。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通常情况下,小儿蛲虫病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来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蛲虫病是以引起肛门、会阴部瘙痒为特点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人是蛲虫惟一宿主,蛲虫感染者是蛲虫病的惟一传染源。如果小儿患了蛲虫病,平时一定要注意卫生,肛门周围每天要进行清洁,还可以使用药物来治疗,例如蛲虫膏、氧化锌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需要坚持用药,以免病情复发。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每天晚上要使用清水清洗局部保持局部的干燥和清洁,口服药物来进行治疗重者可出现精神躁动、睡眠不宁、食欲不振、面容消瘦,甚至出现呕吐、恶心、腹痛、肛门发红等症状。夜间睡觉后可以在肛门周围看到从肛门爬出来的蛲虫,在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通常情况下,10岁以内的婴幼儿易患蛲虫病,特别是2-9岁儿童。
蛲虫病是一种以肛门、会阴部为特征的肠蠕虫疾病,其发病率比成年人要高,特别是在社区内,人是蛲虫唯一的寄主,而蛲虫是唯一的感染源。蛲虫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感染,另一种是异体传染。2-9岁儿童易患蛲虫病,应引起注意。
如果宝宝出现蛲虫病的相关表现,如瘙痒,应及时就医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驱虫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绿豆可以凉血解毒。可以熬汤服用。绿豆洗净,放入锅中煮熟,捞出放入碗中,调入白糖。粳米可以凉血解毒。熬粥服用,可适当添加蔬菜。海带性味寒、咸,有“软坚行水,破积去湿”功效。吃海带之后,不要立即喝茶。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