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餐后血糖偏高。
糖尿病关键是由于胰腺功能b细胞受损,出现的胰岛素排泄异常,平时肯定要注重适当的锻炼身体站,饮食上肯定要注重掌握饮食总量,多吃菌类,缩小主食并且控制血糖,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基础并发症,最好将餐后血糖控制在7.5-8.5mmol/L,糖尿病这个数值10.0mmol/L还是偏高的。
如果是出现血糖11.1或更高的患者属于有可能是患有糖尿病。而8.4,已经到了极限。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与遗传、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不良、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还可以做一些后续的检测,比如OGTT测试,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是否患有糖尿病。平时要多做一些低糖的食物,多做一些锻炼,监测一下血糖。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具体控制目标取决于不同的糖尿病人群。
一般青年糖尿病患者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更严格地控制血糖。对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在饭后8mmol/L以内。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建议餐后两小时血糖低于6或7mmol/L。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建议餐后血糖不要超过10mmol/L,如果年龄较大,比如80-90岁的人,可以将餐后血糖放宽到10mmol/L左右。
如果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有多种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脑出血、糖尿病肾病等,餐后两小时血糖值10.0mmol/L可视为正常,不高。
餐后血糖为10.0moll/L,如果是没有糖尿病的患者,这个数值不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属于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如果是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基础并发症,最好把餐后血糖控制在7.5-8.5mmol/L,也就是10.0mmol/L,还是偏高。如果是尚未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但餐后血糖达到10.0mmol/L,属于糖耐量异常,则应按照糖尿病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包括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尽可能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控制标准,通常情况下,都会针对不同群体,所设标准不一。比如,是一个高血糖患者,就需要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严格控制。通常对普通人群来说,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如果的糖化蛋白质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并发症。如果预期寿命很低,还有其它几种严重疾病,是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放宽到7.5mmol/L,甚至可放宽至7.8mmol·L-1。如果患有高血压或者高血脂,那么糖化血红蛋白就需要降低。如果用年轻人,其寿命相对较长,那么此时,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mmol/L之内。如果的预期寿命比实际寿命要低,那就说明的糖代谢紊乱程度比较严重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往往以糖化血红蛋白为控制对象。当然这个方法并没有绝对有效,但是如果能知道了的糖化蛋白质水平,就不会觉得太困难了。但是,相应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之间,往往还制定了若干目标。那么,如果血糖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那么就需要进行干预了。由于临床上,糖化血红蛋白不常检测,它仅能对最近3个月内一次血糖情况作出反应,如果血糖急性变化时,其反应较慢,因此经常通过对血糖的监控来进行,一起来看看血糖是否得到控制。那么什么叫血糖的控制?那么谈到血糖控制问题,糖尿病通常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4.2~7.2mmol/L,饭后血糖控制在4.2~10mmol/L这一水平即可。
餐后血糖主要是由餐后2小时进行的。饭后2小时血糖7.7mmol/L属于正常情况。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餐后2个小时的血糖低于7.8mmol/L。如果饭后2小时血糖超过1要表现是疼痛,脊椎变形,易碎。常见的症状是全身骨头的疼痛,在有负载的情况下会加重,还会出现腰痛、背痛、驼背、脊柱畸形等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脆性骨折。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是治疗的基础。常用的药物有:双磷酸盐、降钙素、维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