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骨折之后是否能够下床,首先要考虑到骨折的位置。
骨折上肢的骨折不会对下地负重造成影响,但患者在下地运动时必须将患者的四肢悬挂在自胸口,这样有助于血液循环和血液循环。假如患者的脊柱发生了脊柱的断裂或者是下肢的骨头断裂,那么在两个多月之内不宜进行下床运动,否则会造成骨头的断裂,造成骨头的断裂推迟或者不愈合。如果是采用传统的保守疗法,很可能会造成骨折的脱臼,造成畸形的修复。
骨折的患者,一般在3个月之后可以下地活动,但具体还要看病人的康复程度。
早期的患者应该在有支撑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同时要在有家长陪伴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有保护的场所。骨折的下肢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上肢可以随时下地,不过要保证患肢的安全。在运动室内,病人可以通过适当的补充钙剂来强化骨骼。心情要愉快,不要太过激动。
一般情况下,脚脖子骨折了3-8周能下地走路。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脚脖子骨折了,能够下地的时间取决于骨折的程度,如果是单踝骨折,只是内踝骨折、外踝骨折、后踝前踝骨折,一般4-6周左右就能下地活动了。如果是双踝骨折、内踝、外踝、前踝、内踝、外踝、后踝骨折、外踝骨折和后踝骨折,那么下地负重的时间要推迟,一般需要6-8周才能下地活动。裂纹骨折移位不大,一般3-4周左右就能下地活动了。
骨折患者不能下地通常是骨折发生于下肢,为防止影响恢复。
骨折初期通常有局部疼痛的症状,还可能有出血的情况,不宜在床上锻炼。若能步行,则会使骨折端移位的疼痛加剧,且肿胀较重,对骨折的修复不利。骨折后行内固定的初期不宜多下地行走。推荐卧床休息3个月,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内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局部的肿胀。
首先要解释的是,小脚趾骨折了20天,骨痂还没有形成,此时一般不可以下地走路。
按照常理来说,只要伤口恢复得好,大概要一个半月,骨痂就会出现,而这20多天,不适合下地运动,否则会对患者的骨头恢复造成一定的阻碍,严重的还会导致骨折的脱臼。要促进骨折的迅速康复,要做到充分的休息和保护,要做到充分的休息和保护,如果肿胀严重,就要把患肢抬起来,以帮助静脉回流,帮助消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活血化瘀、加速骨折愈合的药物,并且要定期复查。
骨折多为较高能量的损伤,不同的病人下地走路时间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骨折临床愈合后可扶拐下地,采取部分负重。骨间腔愈合后才可逐步增加骨负重以适应骨折、促进骨的愈合。部分负重一般在6周后,骨间腔愈合需8-10周。不同的部位愈合时间不同,如胫腓骨骨折,骨性愈合是7-10周,而股骨干骨折骨性愈合是8-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