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压高,90-160,靠吃药控制,80-130,压差大2...

会员64649556 58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1、血压高,90-160,靠吃药控制,80-130,压差大2、心率不齐,心跳快100下,心梗,吃药后80下,B超结果,各房室腔内正常范围,室臂增厚,各运动浮动、瓣膜结构未见异常,二尖瓣前向血流A峰大于E峰(左室臂增厚,舒张功能减低)3、肝胆胰脾肾B超显示,脂肪肝,脾大13.8*4.64、验血,血糖高7.77甘油三脂高7.39总胆固醇低3.56谷丙转氨酶46谷草/骨病0.59总胆红素22.6间接胆红素17.4白蛋白/球蛋白2.065、验血2平均红细胞体积81.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67血小板比积0.142淋巴细胞绝对值0.96淋巴细胞百分率13.8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9.9*酸性粒细胞百分率0.36、失眠,睡不着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一直吃药控制血压,心脏,吃药有很长时间了,担心副作用大,每天运动,不吃油腻。吃过一段时间溶栓胶囊。腰疼吃过一段时间葡立。

补充提问:
主要症状,血压高,心脏不舒服,血糖高,甘油三脂高,脾大,失眠,请问如何治疗?及平时注意事项,谢谢大夫。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丁怀东 医师 林程店卫生所内科
擅长:呼吸疾病,消化疾病
已帮助用户: 92352
问题分析:这位朋友您好,建议你可以服用降压胶囊,还有多吃鱼,有助于松弛动脉和稀释血液
意见建议:适当多吃一些降压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钾离子,这些可以对抗钠离子对血压升高的作;‘用
有用0
关注
毕建云 药师 莱芜市方下镇卫生室药品保健品
擅长:肾小球肾炎
已帮助用户: 2506
问题分析:高血糖中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血脂中的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称为“X综合征
意见建议:日常可以多喝茶,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了许多国家的饮料优劣情况,最终认为:茶为中老年人的最佳饮料。据科学测定,茶叶含有蛋白质、脂肪、10多种维生素,还有茶多酚、咖啡碱、和脂多糖等近300种成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发挥多方面的保健和药理作用。
有用0
相关问答

孕期血压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控制。
孕妇在怀孕期间如果有血压偏高的情况,需要孕妇定期前往医院进行检查,避免血压有持续增高的情况。孕妇在平时需要多注意休息,最好采取左侧卧位的姿势进行休息,每天保持睡眠十小时以上。孕妇还需要注意自身的饮食习惯,不要食用含有脂肪量较高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含有铁、钙、维生素的食物。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孕妇血压偏高时,必须注意休息以免疲劳。
如果孕妇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血压出现血压偏高的情况,有可能发生了妊娠期高血压,建议培养作息规律,要有足够睡眠和不熬夜,饮食要清淡,减少食盐摄入量,同时要注意血压的监测。保持愉快的心情,怀孕期间应严格按要求产检,重视对胎动的监测。在妊娠期间,如果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妊娠前后3个月内,严禁性生活。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要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波动过大,严格的控制低盐、同时要积极的服用药物治疗,怀孕以后,孕妇血压会出现轻度升高的现象,如果升高的不是特别明显,属于生理性的因素,另外一种就属于病理性的因素了,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会增加分娩时候的危险性。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首次发现的血压高,首先要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清淡,低盐低脂饮食,多吃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油麦菜等。肥胖者需要适当运动减体重。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控制不理想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调整药物。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不会直接引发血压高的,螃蟹属于是寒凉的食物,高血压的人不要多吃,引起血压高的原因是很多的,血压不稳定的人应该注意吃的食物,要做到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方式,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少吃动物的内脏肥肉,鱼籽蛋黄。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血压高并不一定要长期服药。
是否吃药与高血压的病因有关,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原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通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同时还需要调整降压药,血压可以得到控制,但也有一些继发因素,例如肾炎、双肾动脉血管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等。
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的药物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