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头晕呕吐有20天了,本身有冠心病,房颤,住院治...

会员61254402 7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我父亲头晕呕吐有20天了,本身有冠心病,房颤,住院治疗,一直没有效果。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做了脑CT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找出原因,到底是啥病?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高瑶 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老年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36
冠心病一般不会引起头晕,房颤可能会引起头晕。头晕需鉴别心源性还是脑源性的。 您好,头晕需鉴别心源性还是脑源性的,冠心病一般不会引起头晕,房颤可能会引起头晕,建议控制PT INR,去神经内科就诊。
有用0
关注
王香 医师 山东省沂源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高血压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8134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分析,这种情况应该不排除与原发性的病变有关系的,但是,也应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的可能的
意见建议:议去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扩血管活血化瘀,改善头颅循环,纠正脑部缺血缺氧的情况,从而改善症状,平时要清淡饮食,不吃肥甘厚味类食物,有血脂胆固醇高时要积极降脂治疗,注意保暖,不要受凉,要多喝白开水,要心情愉快,不要生气,避免情绪激动,心态要好。
有用0
关注
万丽文 医师 迁安市五重安乡卫生院内科 一级乙等
擅长:内科常见病,内科综合
已帮助用户: 53
问题分析:看是否有耳鸣,眩晕,头痛,等,血压情况如何。
意见建议:可能是美尼而氏综合症,若是此病建议对症治疗。也可能是高血压所致颅内压增高。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房颤可能属于冠心病,但也可能不属于冠心病。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房颤是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心跳频率快且无规律,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可达300~600次/分钟。房颤可能是冠心病引起,但也可能不是冠心病引起的,而是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病症导致的,因此房颤不一定属于冠心病。房颤患者需要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如果反复发作,可以进行射频消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吃中药可以治疗房颤。可以服用养心脏的中药。平时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要熬夜,不要喝酒,要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喝咖啡、浓茶等。如果采取中药以及西药治疗的方法,没有明显的好转,频繁发作,可以做射频消融手术。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一般情况下,冠心病和房颤相比之下冠心病会更严重些。具体分析如下:
冠心病和房颤属于两种不同而有联系的病症,两者都对人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冠心病则要比后者更重。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心前区压迫性的痛苦、绞痛为主,严重者可导致心搏停止。房颤是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外伤等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心悸、胸部不适、发力、眩晕等,治疗上要简单一些。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房颤哪个重的说法不准确,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病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两者有很大的区别,至于谁更严重,这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不管是哪一种疾病,都要及时治疗。心房颤动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的许多小折返环所致,几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都有其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由于脂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堆积成白色斑块,一般会出现血管不可逆的损伤。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首先要检查一下心电图,一般的房颤检查主要是通过心电图来判断房颤的状况,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测。
心脏彩超也是必要的,主要是为了确定心脏有没有器质性病变,以及心脏心慌心塞的大小,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关闭不全等。可以通过胸部ct检查来了解心脏的信用状况。主要是做血液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液常规来判断是否有心脏病、白细胞中性、心肌酶BMP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合并房颤怎么抗凝,需根据以下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如果病人发生了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推荐使用口服抗凝剂,而非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2.如果是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可以口服抗凝药和两种抗血小板药,通常1-6个月,然后再采用抗凝和单抗血小板药。3.如果没有新的冠脉事件出现,那么在冠脉稳定期(在心肌梗塞或介入性支架后1年),可以使用口服的抗凝剂进行长时间的单独使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