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测血压90--140,现在120--180,劳动后12...

会员59095179 58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41岁测血压90--140,现在120--180,劳动后120--190,有喝酒习惯不抽烟,曾经吃过丹参片.螺内脂.倍他乐克.硝笨地平.阻淤通脉胶囊------我问我该怎么办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香 医师 山东省沂源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高血压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8134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来看,你说的情况考虑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情况,你这个情况建议你需要定期检测血压变化,注意规律应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意见建议:再就是可以联合两种以上的药物进行降压,注意平时合理饮食,做到低盐低脂饮食,放松精神,适当运动。
有用0
关注
张树立 主治医师 东平保法综合医院内科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胃炎,胃溃疡
已帮助用户: 15808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血压情况属于三级高血压,控制不好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积极使用降压药物控制的
意见建议:建议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和氨氯地平片,平时低盐低脂肪饮食,戒烟酒,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保持生活规律,定期测量血压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服用降压药后半小时-1小时进行血压测量。
因为这样不仅能够准确地记录下患者所需要的时间,同时也能对治疗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而言,其疗效是不一样的。如患者目前使用的是短效制剂,可以在服用降压药物之前先服用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片来进行血压测量,如果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短效制剂,则应在开始服用降压药物时就进行监测。若用药半小时-1小时后测,血压无明显变化,提示可再次观察1小时,然后复测。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躺着可以测血压。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躺着能测量血压。不过,在躺着的时候较为不准确,并且侧卧位的时候会比较不方便。躺着时,人体上侧的肢体血压会偏低,而被压迫侧的肢体血压也会升高,从而影响血压的判断。测量血压时应先让病人静息5分钟,再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的方式进行血压测量。测量血压的姿态对血压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同样的体位可以在短期内进行。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早上的血压是150/90mmHg,建议重新再测一次。
高血压是指在同一天内测到的三次收缩压大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90mmHg。正常血压和正常高值血压是两种情况。正常的血压应该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正常高值不在正常范围内。
早上150/90mmHg是正常的,如果在测量血压之前出现了剧烈的运动、喝咖啡、浓茶、情绪激动等,可以在10-15分钟后重新测量血压。如果不是上述情况,那么第二天最好再测一次,如果当天三次血压不超过正常值,就可以确诊为高血压。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测量血压通常以清晨为最低值,起床活动时,血压逐渐升高,午后血压将开始有下降趋势。如果在晚上睡眠期间没有服用降压药物,血压可能就会持续升高。
因此,通常会选择晨起后口服降压药物,以控制1天血压稳定。如果血压持续升高超过了正常值范围,就应该到医院就医,检查是否有高血压疾病发生。一天中的任意时间段测血压均可,但需要坚持每天在这一时段测量血压。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就应该马上停止服用降压药。建议一般到医院检查,由主治医生指导治疗,施药以达到治疗目的。建议生活有规律,不定时熬夜,保持心情舒畅,忌过度劳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手腕测血压不太准。
目前,根据《家庭高血压标准》的推荐,建议采用上臂式血压计,并尽量在家中使用。上臂式血压计是测量肱动脉血压的一种方法。测量的是桡动脉血压,由于桡动脉离心比较远,官腔比较细,所以测量出来的血压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手腕血压计可以在非常时期估测血压,而并不能作为精准测量血压的仪器,精准测量血压最好选择肱动脉血压剂、水银血压计。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泵硝酸甘油3-5分钟测血压。
当注入硝酸甘油时可能会使血管快速膨胀,造成患者的血压降低。如果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使用了硝酸甘油以后,3-5分钟内需要做一次测量,以确定硝酸甘油是否导致的血压过高或降低。
患者平时不要吃刺激和油腻的食物,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多休息,不要劳累,保持休息环境清洁、安静、舒适。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