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夫好:请问心梗后需长期服药吗?

会员58798146 58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何大夫好:请问心梗后需长期服药吗?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检查情况,恢复良好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心梗后需长期服药吗?服什么药要好?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曾汉华 医师 梅州市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喘息样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肺栓塞,过敏性肺炎,...
已帮助用户: 374
问题分析:您好,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
意见建议:长期服用二级预防药物:阿司匹林、以及药名中带他汀类、洛尔类、普利类的药物。
有用0
关注
黎娇 医师 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科、高血压、胸腔积液、肺结核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37706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心肌梗塞之后是需要长期服药的。
意见建议:要长期吃阿司匹林以及阿托伐他汀。要低盐低脂饮食。
有用0
关注
钱炳生 副主任医师 抚州市临川区东馆镇卫生院药品保健品 一级甲等
擅长:全科专业,擅长疾病治疗及用药指导有相关经验
已帮助用户: 29678
问题分析:你好!心肌梗塞不论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均需要长期药物处理,否则容易复发或出现新的病灶。
意见建议:你好!治疗心肌梗塞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剂降血脂抗凝血药,硝酸酯类药物及贝塔受体拮抗剂,如果有其他合并病,需要同时处理如心衰的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目前最佳治疗方法还是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祝健康!
有用0
关注
王继超 医师 天津市蓟县官庄镇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已帮助用户: 30821
问题分析:心梗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心肌缺血,心肌坏死的,一种慢性疾病。只能长期用药物维持情况。
意见建议:现在恢复良好是好现象,现在患者最怕的就是,心梗急性复发,对生命是有一定危险的,建议用一些疏通血管和防治血小板凝集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都是比较对症的药物。
有用0
相关问答

心梗介入治疗后需要继续服药,具体分析如下:
介入手术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服药,而且介入手术后的用药一般都是终生服药。介入治疗后,心脏血管虽已开通,但仍然存在再凝血的危险,因此要采取抗凝、降压、降血脂的药物等措施,以防止外科血管或其他心脑血管栓塞。另外还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血压、血脂、血凝系列等,并及时调整用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梗的预防是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避免搬运过重的物品以及剧烈运动,并且要放松精神,愉快的生活,对任何事物都能够做到以一种淡然的态度去面对。还有洗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者是饥饿的情况下洗澡。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合理饮食以降低胆固醇摄入,肥胖者限制总热量并适当体力活动。平时保持心情舒畅,经常锻炼,适当的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预防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治疗方式是在12小时之内做紧急介入手术,通过介入方法做溶栓治疗可以迅速解除梗塞恢复心脏血液循环。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梗的前期症状,在发病前的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有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或者原有心绞痛加重为最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比以前剧烈,持续的时间比较久。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梗的症状主要是最常见的是胸骨后或者心前区的疼痛,疼痛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有时候在上腹部同时胸骨后会有憋闷不舒适的感觉,疼痛的剧烈时间比较长,并且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还有急性心肌梗症状表现为在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出现胸部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压榨样剧疼等症状。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一般情况下,要想救治心肌梗死,必须马上打通堵塞的动脉。疏通血管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溶栓疗法,即通过使用尿激酶等溶栓剂进行静脉溶栓,使其恢复正常。第2类为介入性血管内固定;第3类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在6个小时之内,不具备介入治疗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早期的溶栓措施。在进行了溶栓后,会发生血栓的溶化,从而引起再灌注性心律不齐。所以,在24个小时内,溶栓后出现严重的心律不齐。所以在24个小时以内进行溶栓是比较危险的。24个小时之后,病人的情况才会慢慢的好转,但是因为心脏梗塞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还是要把病人送到有资质的地方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然后进行血管内支架的植入。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