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表现有发热、杂音、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一旦确诊之后,首先要用抗生素药进行抗菌治疗,比如常见的青霉素或者是氨基糖苷类药物,若治疗无效可采用杀菌剂,比如头孢菌素。这种疾病病情比较长,所以说在治疗期间要坚持用药,做长时间改善不了,或者发生了难治性心力衰竭,可以做手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次要诊断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患者采取合适的方式治疗:
1.患者有可能会被感染,比如心脏成形手术、心导管手术、心脏介入手术等。
2.发烧持续时间较长,体温超过38℃,并伴有贫血。
3.原有的心脏杂音会加重,会出现新的反流杂音,或者是心功能不全。
4.有血管征兆,如瘀斑、脾大、颅内出血、结膜出血、镜像血尿等。
一般情况下,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要查食道B超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要查食道B超,主要是考虑到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比较突出,第二次经胸超声虽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但也不能完全确定儿童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一般要进行食道超声波的诊断。与二次经胸壁显像比较,食管B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一般情况下,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要进行彻底的体检。首先要做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发现这种疾病的孩子会有贫血的表现,同时会有白细胞增多,尿常规也会有血尿。其次是血沉和生化指标,感染性心内膜炎会导致血沉加速,肝脏和肾脏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最主要的是要进行血液培养,并且要多次进行,才能得到比较精确的血液培养,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指导。此外,血液培养还可以作为停止使用抗生素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般情况下,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呼吸困难、胸口疼、咳嗽、皮肤或黏膜有瘀点、食欲减退等,最常见的是发热症状,可有长期的不规则发热。
栓塞在皮肤可有皮肤瘀点、欧氏小结表现,栓塞在内脏可有脾肿大、尿血、腹痛等表现,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的诊治,不利于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