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化脓性感染有哪些临床表现

会员44629011 46岁 已回复
我有个朋友最近打电话给我,说她妈妈最近在住院,查出了是全身化脓性感染,她也不知道她妈妈怎么会得这个病的,以前身体也很健康的,就是突然得的这种病。全身化脓性感染有哪些临床表现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徐力成 主治医师 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妇科炎症等妇产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 103657
指导意见:您好,根据你的描述,可能是败血症或脓血症的可能性大,是致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或中毒症状。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头昏、乏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等症状。 治疗方式主要是:大剂量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如果处理不当,可能有生命危险。
有用0
相关问答

早孕的临床表现症状有很多,当发现有此类症状出现时最好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具体如下:
1、出现月经停止症状,部分女性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反胃、食欲不振等各种症状表现,而且还可能会出现嗜睡。
2、停经。月经推迟十天以上,应考虑怀孕。
3、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心情莫名烦躁、心情不好、情绪不佳、犯困、体乏、睡眠质量差。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表现为四个临床类型:
90%的患者是普通型,症状有寒战、高热、头痛、身痛、恶心、易怒、面无表情等。由于颅骨缝、囟门未闭,小儿的脑膜炎症症状多为不典型,主要有高热、呕吐、眼睛直、不吃奶、尖叫声、抽搐等症状。
二是爆发性,这种情况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如果不能及时治疗,24小时后就会死亡。这种类型有休克、脑膜炎、混合型三种。休克型主要以中毒、低血压、休克、瘀点瘀斑为主,快速融合。脑膜脑炎型的主要症状是抽搐、迅速昏迷,最后出现脑疝、呼吸衰竭,而休克型和脑炎型则是混合型,死亡率很高。
三是轻度,轻度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轻微头痛、咽痛等,只有极少数微小的出血。
四是慢性脓毒症,这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持续几个月的时间,症状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通常情况下,胆热是胆道炎症的常见症状,常见于胆道结石的继发性感染,患者会出现右上腹部的疼痛,还会伴随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者配合治疗的同时,日常生活中,胆热患者应注意休养,避免劳累,注意保暖,多喝热水,多食用清淡的高蛋白食物,比如鸡蛋、牛奶、鸡肉等,以促进身体的恢复,还可以适当的进行运动,比如做操、散步、打太极等,促进身体恢复的同时,还能提高免疫力。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手术或药物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如肛内外炎症、肛裂、痔、瘘、肛乳头肥大等。擅治中医内科各类疾病;中医儿科杂病。

抽搐可能指癫痫。一般情况下,癫痫有肢体痉挛、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具体内容如下:
1.肢体痉挛:如果患者患有癫痫,在发病时,患者肢体可能会出现痉挛,可能会有头部后仰、眼翻、口吐白沫、牙关紧闭等症状。
2.意识障碍:在癫痫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通常不能马上醒来,会有一段意识模糊的时期,意识恢复后,患者可能会与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2000g的婴儿,称为早产儿。新生儿死亡率可达10%~20%,低体重儿死亡率高达50%。
早产儿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早期合理的治疗、护理和照料,多数婴儿可在生后1~2个月内恢复到正常儿生长曲线。但有一部分早产儿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和智力低下等问题,有的甚至终生留下后遗症。
早产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先天因素(如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脐带绕颈、脑积水等);后天各种疾病(感染、药物及中毒)及家庭因素(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等)导致的创伤。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通常来说,心肌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
还有一些患者的病情比较隐秘,没有明显的呼吸道表现,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心悸、心脏的心律失常、电活动的不稳定,例如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颤。
第二种是心肌细胞受损,出现心力衰竭,出现胸闷、气喘、头昏等症状。如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就会出现心脏骤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