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医生,62岁的老人高血压早...

会员37673610 62岁 已回复
我想问一下医生,62岁的老人高血压早上吃了一粒左旋氨氯地平片,下午吃了半粒缬沙坦分散片和盐酸地尔硫草片,心率有点快请问晚上还能吃一粒美托洛尔吗?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辉 上虞市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乙等
擅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 27432
问题分析:你好,可以吃的,饮食清淡,避免高脂食物,按时吃药,注意每天监测血压,低盐低脂饮食,避免熬夜劳累,早睡早起,希望你能满意
意见建议:你好,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及时吃药,早睡早起,避免剧烈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希望你能满意
有用0
关注
田力 医师 郭庄煤矿卫生所内科 一级
擅长:高血压,大叶性肺炎,哮喘,阻塞性肺气肿,II型糖尿...
已帮助用户: 13240
问题分析:您好,您的问题已收悉,地尔硫草和美托洛尔都是降低心率的,还都降血压,并且您的氨氯地平和缬沙坦也是降压的,您先不要盲目的加用美托洛尔,还是需要根据血压的数值来调整,避免是血压降低的太厉害
意见建议:您好,建议您正规医院心内科就诊,最好是住院来调整用药,您本身所服用的药物就已经很多了,不能在不进行血压和心率的检测下就盲目的加药,避免是血压和心率下降的太厉害,造成脑供血不足或者其他的情况出现,希望您能理解,谢谢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老人高血压在临床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但积极治疗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高血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动脉粥样硬化和管腔狭窄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患有高血压后需长期使用药物来控制稳定,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平时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吃低盐低脂饮食,忌生冷、刺激性食物,不抽烟喝酒,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老年人高血压通常都是比较严重的。
老年人由于年纪增大,血管会因为老化而收缩,容易诱发高血压的发生,加上身体长期受累存在一些基础病的,治疗起来也会相对困难一些。
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疾病,是非常常见的情况。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坚持合理的饮食习惯,以低盐低脂低糖为主,合理控制体重以及减肥的情况,再是遵医嘱搭配使用合适的抗压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血压不稳定的情况。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老人高血压的预防有以下几点。
1、应给予正规降压药物,以钙离子拮抗剂为主,β受体阻滞剂、ACEI类及ARB类降血压药物的治疗。
2、对老年人高血压来说,控制心情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应该使老年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免过度紧张。
3、高血压老人要合理膳食,给低盐低脂,清淡好消化含维生素及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是十分重要。
4、应该有节制地活动。老人高血压的治疗应运动规律、劳逸结合,适合患者的锻炼方式有散步,气功,太极拳,广播操,跳舞和其他运动。
6、应维持标准体重,实践表明,肥胖或超重的人群,高血压至少有60%会出现,因此老人要适度控制自己的体重,不要太胖了。7、戒烟限酒。戒烟限酒,老人高血压就能得到温和控制。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老人高血压流鼻血通常是病情并未得到控制导致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鼻出血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高血压是由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占鼻出血的10%-25%。早上或活动后出血较多,因为出血部位在后鼻道,血管较高,血管弹性较差。因此,老年人患有鼻出血时,一定要保持镇静,放松心情。如果出血持续不断,一定要及时就医。老人患上高血压后通常应积极的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时,会有很多的表现,比如头疼、头晕等。
在初期,一些人会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但是并不明显。并且在工作过度或者是精神压力的情况下,会出现血压上升。因此,一旦诊断出了高血压,就无法治愈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使用降压药,以达到稳定的血压。
建议在生活中主要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有高血压的人可以多喝一些绿茶。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症,平时可以通过喝一些中药来冲泡。
可以喝菊花茶,还可以与金银花、甘草同煮,可以起到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
此外,山楂茶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喝山楂茶,对高血压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患者平时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烟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少熬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