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无不适查体:一般情况可贫血貌皮肤可见陈旧性瘀斑浅...

会员37179392 6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患者无不适查体:一般情况可贫血貌皮肤可见陈旧性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肝脾未及血细胞计数分析+网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1.4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67*10^9/L红细胞计数2.37*10^12/L血红蛋白75g/L血小板23*10^9/L网织红细胞数1.20%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赵乐翠 医生会员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贺钊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30159
指导意见:“让这一珍稀抗癌植物更好的造福人类报道的中药是目前控制癌症最好的就全世界近20年对癌症的研究来看对于癌症晚期的病人治愈是很难的无论谁得上这个病结果都一样只有控制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的目的癌症不能治愈能控制不错了只有癌细胞控制住癌症引起的这些症状才能真正得到缓解“癌症病情控制为主这个新闻报道的产品你可以试试
有用0
关注
刘丽华 药士 仙下中心卫生院药品保健品 一级甲等
擅长:前列腺炎,肾小球肾炎,手足口病,狂躁症,神经性头痛...
已帮助用户: 118232
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你好从你叙述的症状考虑是感冒炎症引起淋巴结肿大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对症消炎抗感染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皮肤出现瘀斑首先需要完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如果血小板减少,可能为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异常、血小板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消耗过度有关。如果血小板正常的情况下,可能会与过敏,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周围组织支撑物组织减少等有关。如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应用抗凝药物,遗传因素,昆虫叮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有关。

张文娟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陈旧性心梗,无不适感,问题不大,患者不用有太多心理负担。
由于起病的时候都没有什么严重的症状,目前正处在恢复期,所以只需要关注一下比较不会有问题。陈旧性心梗如无刺激原因发生应不引起心衰。恰当地进行药物调理可以使心脏功能处于健康状态。走路之后若无心脏不适之感,不可谓不严重,应持续坚持。
另外,不要因为运动而过度劳累、焦虑或情绪波动,这样很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发生。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休息好身体,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陈旧性脑梗患者,如梗塞部位不重要,且梗死灶数量少、梗死面积小的话,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梗塞部位为大脑功能区或者梗塞面积较大或者梗塞数量较多,会出现言语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建议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前往医院就诊检查,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导致症状反复。
此外,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急性期,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及住院治疗,以免导致不良后果。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一般情况下,陈旧性血栓在临床来说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患者注意休息即可。具体内容如下:
陈旧性血栓形成时间较长,水肿消退,病灶周边常常有一些胶质细胞的生成,瘢痕增生。这种情况下,是很难恢复的,因为在临床上,一般不会对陈旧性血栓进行特殊的治疗,但可以通过积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以防止血栓的再次发生。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陈旧性血栓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护理来改善,具体内容如下:
血栓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疾病。陈旧性血栓的性质比较复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急性的,一种是陈旧性的,后者质地坚硬,与血管壁上的粘性很强,2-4个星期内,多数是可以自己吸收的。而大面积的老血栓往往难以自己消化,少数病人不能充分的吸取。可以给予服用每日10mg的阿斯匹林,持续3个月,可以促进血液的溶解。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血栓出现半年以前可称为陈旧性血栓,具体内容如下:
在血栓出现半年后,如果患者没有出现急性症状,只是头颅磁共振、头颅CT等检查结果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病灶,通常可被视作陈旧性血栓。当患者出现陈旧性血栓,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在早期发作时有比较严重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体会慢慢康复,但是可能会留下一些机体的损伤,这种就成为脑梗死后遗症。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