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硬化挂号科室

会员25438212 42 已回复
颈动脉硬化挂号科室颈动脉硬化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孟庆红 沈阳市中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
已帮助用户: 1501
问题分析:您好,颈动脉是较粗大的血管,其颈内动脉直接向脑组织供应血和氧,其颈外动脉则向眼、耳、鼻、口腔等五官供给血和氧。如果颈动脉硬化了,就是在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从而使血液在流通时不顺畅。
意见建议:您好,这样根据每个医院的分配,可以看神经内科或是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有用0
关注
田存肖 李怀卫生院妇产科 一级甲等
擅长: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
已帮助用户: 167495
指导意见:你好,动脉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出现,首先要放松心态不必惊慌。颈动脉硬化属于心血管疾病,建议您挂心血管内科的号。
有用0
关注
盖宇婷 主治医师 深圳龙城医院中医科 三级
擅长:营养饮食
已帮助用户: 1212
问题分析:你好,动脉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出现,首先要放松心态不必惊慌。
意见建议:要根据临床症状选择治疗的科室,有头晕头痛可以选择神经内科,有心慌气短可以选择心血管科检查,祝健康
有用0
关注
李丽琴 医师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红十字会博爱医院妇产科 其他
擅长:慢性宫颈炎,宫颈重度炎症
已帮助用户: 151
问题分析:你好,请问你是想问颈动脉硬化应挂哪个科室的号吗?颈动脉硬化属于心血管疾病,应该挂心血管内科的号。
意见建议:颈动脉硬化属于心血管疾病,建议您挂心血管内科的号。
有用0
相关问答

不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的血管都会动脉硬化,据医学研究,成人从18岁开始动脉就开始进入动脉硬化的进程。双侧颈动脉硬化,只是提示血管弹性差,没有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存在血管狭窄的情况,是一个自然病程,所以双侧颈动脉硬化不严重。应该注意健康饮食,适当运动,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多饮水,避免着凉。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一般情况下,颈动脉硬化吃的食物有芹菜、菠菜、苹果等。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患有颈动脉硬化的患者可以多吃芹菜,菠菜,苹果等,还可以多吃些瘦肉、白肉,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物,动物油脂,糖类饮料,特别是碳酸类的运动饮料。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要注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同时要吃低盐、低脂肪、低糖食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除了遵医嘱用药降低血脂,抗凝治疗,生活方式的介入也是必须的,饮食要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果蔬,低脂或者脱脂奶制品,膳食纤维丰富的谷物等。
另外,应注意保持健康体重和适量运动。可适当增加洋葱的摄入量,木耳之类的食品,对降低血脂有帮助,改善血管状态等。另外,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可选用少量荷叶,山楂是代茶饮,以做为改善动脉硬化之辅助治疗手段。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颈动脉硬化一般不可以治好。
由于血管粥样硬化无法治愈,无论是通过药物或者外科治疗,都无法治愈。可以采用一些药物来控制动脉硬化的发展,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调脂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药物,缓解血管壁的炎症,以及一些扩张的药物,例如阿斯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贝前素,西洛他汀,以及其他一些;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外科治疗,也可以选择做开刀的血管内膜剥脱,具体的操作方法要看患者的情况。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颈动脉硬化狭窄比较严重。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判断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严重性,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颈动脉硬化狭窄引起的管腔阻塞较多,例如颈动脉管腔阻塞超过75%,可能会对动脉血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例如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等,还会有脑梗死的表现,从而引起四肢不适,是比较严重的。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颈动脉硬化,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可能发生的病症。这种病变会导致患者发生脑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在临床上多采用抗凝和溶栓疗法。可以通过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来抑制血小板聚集,也可以使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以及辛伐他汀等药物来降低血小板在血管中的聚集,从而减轻炎症反应,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需定期到医院复诊,以观动态分析颈动脉斑块改变,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