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发鼠疫败血症的提问

会员1244634 36 已回复
从原发鼠疫败血症患者发病后体温首次升至39摄氏度开始到患者体温一直在38摄氏度以上最短持续多长时间?有15分钟吗?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唐士龙 主治医师 黑龙江省伊春市桃山林业局职工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擅长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28302
你好,有的,建议进一步检查,对证治疗的,好吧。
有用0
关注
秦爱洁 医师 广宗县秦红龙村卫生室妇产科 一级甲等
擅长:真菌性外阴炎,痛经,前庭大腺炎
已帮助用户: 321839
指导意见:你好;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应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当病原菌不明时,可根据细菌入侵途径,患儿年龄,临床表现等选择药物,通常应用广谱抗生素,或针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联合用药,而后可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宜用苯唑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药物,常联合2种以上静脉给药,体温正常后继续应用10天;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感染可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糖甙类联合应用,绿脓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噻甲羧肟与氨基糖甙类或羧苄青霉素联用;
有用0
相关问答

产妇得败血症通常是感染导致的。
败血症是全身感染性的一种疾病,是指致病菌进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感染。产妇如果不及时清创、消毒、产后大量恶露、不注意卫生,都有可能导致败血症。如果细菌进入血液,会导致败血症和败血症。菌血症是一种比较轻微的败血症,如果病情较轻,可以及时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大部分败血症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治疗。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婴儿败血症通常是进奶次数减少或拒乳、嗜睡、烦躁等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症状通常是不典型的,特别是在早产儿身上。婴儿败血症主要表现为进奶次数减少或拒乳、嗜睡、烦躁、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高等,还可以出现体温正常、反应迟钝、面色苍白或灰暗、精神萎靡、体重不增等。婴儿败血症可以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如果败血症比较严重,可能出现循环系统的表现,比如休克、四肢厥冷等改变。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肺炎通常是常见的导致败血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肺部的血管比较多,所以很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老年人和免疫力较差的人,如果肺炎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很有可能会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大量的毒素,最终导致败血症。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房间空气新鲜。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多喝白开水及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和新鲜的水果。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儿童败血症是可以治好的。
要对症治疗,注意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和适量维生素,保持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输血、白蛋白、血浆、丙种球蛋白。高热时可以物理降温,烦躁的用镇静剂等。治疗病原后及时用抗菌药物治疗,早期、足量,以杀菌剂为主。两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一般是静脉注射,首次注射剂量要大,药物半衰期要分次给药,疗程要长,3周以上或退热后7-10天方酌情停药。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摔跤后皮肤黏膜破损严重,导致病毒入侵而全身的感染时,可能会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摔跤会导致皮肤粘膜破损,致病菌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入侵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并且在血液循环系统里进行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从而引起败血症,但并不是摔跤就一定会引起败血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一旦发现患上败血症,需尽快治疗,明确病因,如果是细菌性败血症,需尽早使用抗菌素进行治疗。同时应补充营养、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样才有可能控制患者的病情。

刘凤岐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友谊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足踝外科,足跟痛、脚掌疼、拇外翻、平足等等。

幼儿败血症一般可以治愈,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幼儿败血症是一种细菌或条件致病菌入侵血循环,在体内增殖,形成一种中毒的疾病,一般体质差的儿童都会得病,表现为轻重不一,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休克,造成生命危险。建议家长们也不用太过担忧和悲观,一旦有了感染的迹象,建议尽早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及时的进行治疗,通常可以治愈。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