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指的是患者已经受到感染,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时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处于潜伏期,体内仍存在新型冠状病毒,因此潜伏期也有传染性。潜伏期患者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其他人很难判断出他们是否感染病毒,建议疑似感染者做好自我隔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消毒、定时通风、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等。
若已明确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可在出现症状后在医生指导下对症用药治疗,如多部官方诊疗方案均有推荐的连花清瘟胶囊。多项研究证实该药物对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毒都有抑制作用,能够多靶点发挥作用,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有效缓解感冒、流感、新冠引起的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缩短病程。
病毒性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
引起病毒性感冒的常见病毒包括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如果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近距离交谈等,可能会引发传染,自身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感染患病。建议患者及家人注意日常防护,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勤洗手,勤通风,避免共用毛巾、餐具等物品,降低病毒的传播几率。
同时,感染后建议患者及时遵医嘱服用对症药物治疗,如连花清瘟胶囊。研究证实该药物具有广谱抗病毒、抑菌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可抑制多种呼吸道常见病毒,有效改善病毒性感冒引发的发烧、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并加强患者抗病能力,加快病情恢复。
灰指甲具有传染性,可能会在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过程中传染给他人。
灰指甲是由真菌感染诱发的甲部病变,真菌会附着于其皮肤表面,并侵入甲下,最终导致指(趾)甲甲板发生颜色改变、脆薄、翘起、变形、分离等症状。如果患者忽视个人症状,在与他人接触过程中没有保持合适的距离,则很可能会将灰指甲传染给他人。另外,灰指甲患者所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如毛巾、拖鞋等,如果没有做好分类,与他人共同,也会导致间接传染。
为避免灰指甲传染降低生活质量,患者可外用亮甲复方聚维酮碘搽剂这类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可起到较为显著的杀菌、抑菌、消炎、止痒的作用,足疗程用药可降低真菌传染风险,在治疗时,建议患者生活用品做到专人专用,避免传染。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可在外用药物的同时,与口服抗真菌药联合治疗,可起到较优的治疗效果。
灰指甲是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
患灰指甲后指(趾)甲不但会增厚变形,而且还会变为灰白褐色或黑色等浑浊颜色。引起该病的因素有很多,如免疫力低、手足癣传染、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或过度美甲等。灰指甲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会引起手癣、体癣、丹毒、蜂窝织炎、甲沟炎等并发症,危害患者健康。因此,为避免疾病持续进展,确诊灰指甲后需及时用药来控制病情,可外用亮甲复方聚维酮碘搽剂这类抗真菌药物,其能够起到杀灭真菌、抑制真菌再生的效果,可降低真菌传染风险。若症状严重,也可联合口服抗真菌药进行治疗,如特比萘芬、氟康唑等。
肝硬化本身并不具备传染性,因此与肝硬化患者在一起用餐不会被传染。然而,如果肝硬化是由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引起的,则需要特别注意,因为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即便如此,病毒性肝炎也不会通过共同进餐的方式传播,其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为了预防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肝硬化,建议接种疫苗以增强免疫力,特别是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这些都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对于已经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并遵循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同时也可辅以八宝丹这类保肝药物,在治疗肝炎、预防肝纤维化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可保肝降酶退黄,延缓肝纤维化,恢复正常肝功能。
从临床角度上讲,灰指甲的感染途径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直接接触传播,另一种是间接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灰指甲常见传染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比如与患者握手,或是与患者有手脚的直接接触,都易引起疾病发生。
2.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又称媒介传播,如与患者共用毛巾、脚盆、拖鞋等。所以,要注意与患者毛巾、脚盆等私人用品分开,避免传染的风险。
对于该病的治疗,患者可外用抗真菌药物亮甲复方聚维酮碘搽剂,其所含的聚维酮碘和阿司匹林成分,能够较好的杀灭甲下真菌,帮助药物渗透甲下,并抑制真菌再生,帮助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传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