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腹膜后感染与脓肿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日常护理等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使用药物:腹膜后感染与脓肿多是由于器官的炎症、损伤、穿孔或者是其他因素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患者可以按照医嘱使用有抗感染、消炎等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青霉素钠、罗红霉素胶囊等。
日常护理:患者在生活中也一定要注意休息,适当的进行活动,早睡早起,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1.B型超声检查 可探及腹膜后某区域的液性暗区回声,并可确定其大小、部位,操作简便,亦可反复检查,诊断价值高,为首选检查方法。 2.X线 X线腹部平片及侧位片比较观察两侧腹膜脂肪线、两侧腰大肌阴影及脊椎等情况。可发现软组织肿块、肾轮廓清清、腰大肌外形改变等。 3.CT及磁共振(MRI) 有较高的诊断率。CT能提供脓肿的准确位置半显示周围脏器的关系。 4.穿刺抽脓 可在CT或B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脓,对吸出物做病理学、细菌学和生化检查,并可将造影剂注入,测量脓肿大小,同时做置管引流,后者更能提高诊断及治疗效果。
指导意见:腹膜后感染与脓肿,较为少见,常见的病原体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及链球菌。偶有厌氧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放线菌及阿米巴等引起。腹膜外间隙对细菌感染的反应性小,查体不易发现,诊断较为困难。
本病常易误诊,不少患者尸解后才能确诊。应根据腹痛、腰背部疼痛伴发冷、发热及脊柱侧弯等局部体征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尿化验大多正常,有肾周围脓肿时,可有脓尿及蛋白尿,血培养有时可见致病菌。B型超声、CT以及腹部X线检查等对诊断有帮助。 主要症状有发热、寒战、盗汗、腹部两侧或腰背部疼痛为本病突出表现。其他有恶心呕吐、厌食、体重减轻及全身衰竭等。有些患者除全身衰竭外很少有其他症状。体征常见发热(38~39℃)、心动过速及腹部多数(28%)有局限性轻压痛,部分(38%)可触到有触痛的包块(有时需经直肠或骨盆检查才能触到)。一般无腹肌强直。有时出现肋骨椎体区触痛、胁部肿胀、阴囊肿胀及脊柱侧凸。肾周脓肿时脊肋角膨隆,有触痛,腰大肌痉挛;如累及髂腰肌时,有脊椎侧弯与同侧病变髋关节屈曲内旋和伸直痛感。白细胞增高,重者可有中毒颗粒及贫血。少见的表现有窦道、皮下气肿、脓肿破溃进入腹腔、小肠、结肠、阴道、胸膜、纵隔、支气管、心包或血管,并出现相应表现。
一、非手术疗法 1.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明显地改善了腹膜后腔感染后脓肿的预后。因此应注意大量有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对症处理。 3.支持疗法:可根据患者有无贫血及全身状况,补充足够量的营养物质,以及输血、补充白蛋白。 4.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5.穿刺抽脓或B型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 二、手术疗法 对于病情较重、脓肿较大,经非手术疗效不佳者,应及时手术切开引流。 腹膜后引流术主要途径为:①经腰部腹膜后引流术;②经骶前引流术;③经胸膜联合切开引流术;④经腹腔引流术。 前三种引流方法比较常用,后者则效果稍差,也易于发生并发症。
1.B型超声检查 可探及腹膜后某区域的液性暗区回声,并可确定其大小、部位,操作简便,亦可反复检查,诊断价值高,为首选检查方法。 2.X线 X线腹部平片及侧位片比较观察两侧腹膜脂肪线、两侧腰大肌阴影及脊椎等情况。可发现软组织肿块、肾轮廓清清、腰大肌外形改变等。 3.CT及磁共振(MRI) 有较高的诊断率。CT能提供脓肿的准确位置半显示周围脏器的关系。 4.穿刺抽脓 可在CT或B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脓,对吸出物做病理学、细菌学和生化检查,并可将造影剂注入,测量脓肿大小,同时做置管引流,后者更能提高诊断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