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了是否还能走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对患者创伤后造成骨折,若为上肢部位断裂,此状况通常不影响负重行走,但下地负重行走的过程中,患侧肢应该挂在胸前以防上肢下垂后发生,导致肿胀和疼痛加剧,且对肿胀瘀血消退不利。另外也不能让患者随意走动,以免造成关节僵硬等现象的发生。如果是下肢骨折,一般不能走路,因行走时痛明显加剧,还可能影响骨折恢复。
趾骨骨折了,如果没有恢复,不能走路。
脚底的负重行走需要三个支持,第一个是大拇指,第二个是第五个脚趾,最后一个是跟骨,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很好的承重物。患者的脚趾断裂,是2345处的趾骨断裂,由于行走的时候,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少,因此在发生骨折的时候,患者可以轻微的负重行走,尤其是出现了一些裂纹性骨折,移位不是很大的骨折。因此,当脚趾骨折可以行走时,如果是大拇指或骨折的位置发生了显著的位移,那么在行走时会更加的痛苦,因此行走的次数也会减少。
小腿骨折了的患者通常不能走路。
小腿骨折也可称为胫腓骨骨折,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小腿骨折了的患者如果继续行走,很有可能导致骨折,断端错位更加明显,甚至会损伤血管神经,造成严重后果。小腿骨折后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明确损伤的程度,如果有手术指征,可以积极手术治疗。小腿骨折了的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腰骨折了,没好之前,不能走路,绝对不可以再下床活动,以免因为活动使骨折区域再次错位,或者使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的情况发生。当发生骨折的情况以后,如果得到有效的治疗,就需要严格的卧床休息,千万不要过早的下地负重活动。
腿骨折了是否还能走,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来判断。
如果腿部出现了骨头断裂,那就不能继续行走了,因为这会影响到患者以后的恢复,严重的话还会导致骨折的位置出现新的破坏。因此,断了一条腿的患者,是绝对不能行走的,要想恢复到最佳状态,就需要在病床上躺上一段时间。另外,错位的骨折要及时的进行复位,否则会导致患者的骨头不稳定,严重的话会导致患者的骨骼畸形,严重的会导致患者的功能受损。另外,如果患者在初期肿胀严重,可以适当的抬高患肢,以促进血管的循环,促进肿胀。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活血化瘀、加速患者的骨折恢复。一般在1~2周后进行检查,确定下一次的运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