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提问

前两天有直立心动过速,后再阜外医院进行动

会员117910584 22岁 悬赏10元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前两天有直立心动过速,后再阜外医院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成对早搏,短阵型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共4阵,最快频率为68次/分。发生于21:58 可见室性自主心搏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其他 三级甲等
擅长:全科、体检分析、检验
已帮助用户: 58958
指导意见:您好,您这个还是存在频发室性早搏的情况,这个有可能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您去的阜外医院这个是全国比较有名的心血管医院,这个可以考虑进行射频手术等方法治疗。平时不要过度熬夜,最好是不能饮酒,不要过于劳累,不要重体力劳动,不能剧烈运动。
有用0
相关问答

心动过速即心率超过100次/分,通常可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导致:
1.生理性因素:如果患者发生处于情绪激动的时刻,可能会导致心动过速,这样的生理性心动过速还可由重体力劳动、高强度运动等因素诱发。一般在休息后即可缓解,心率恢复正常,无需特殊治疗。
2.病理性因素: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病变是诱发心动过速的常见因素,患者需服用改善心功能的药物治疗,另外,贫血、甲亢、呼吸系统的疾病也可引起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的表现,患者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并针对治疗。除了病因治疗,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中成药如参松养心胶囊调理,该药物可快慢兼治心律失常,对于减缓心率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较高,适合长期用药。

钟优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心率缓慢,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慢性心衰,高脂血症,肺动脉栓塞,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 心绞痛,后背痛,心慌,胸闷,气短,心电图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咨询。

通常来说,心动过速用以下药最好,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心动过速,首先要确定是不是电解质紊乱,或者是剧烈运动引起的,首先要做好充足的睡眠,做好电解质检查,如果不能确定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因,可以采用倍他乐克等药物来控制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有可能会有心室颤动等危险的心律失常,这时候要保持病人的血钾和电解质的稳定性,同时要积极应用胺碘酮等药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心跳过速可导致突然死亡。比如室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导致心脏骤停。恶性心律不齐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包括:特发性的心律失常,运动相关的心律失常,还有由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不齐。大多数的心动过速不会导致突然死亡,比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伴随着迅速的心律不齐的预激综合征,以及迅速的房扑,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等。不管是不是心脏骤停,都要明确其发病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动过速并不一定就是房颤。
心动过速还有可能是窦性心动过速或者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所以出现心动过速的患者,还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下心电图,以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并根据心动过速的类型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规范的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有些房颤的患者,也有可能会出现心动过速的情况。除此之外,患者有可能会出现心悸,头晕,胸闷,乏力等症状,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此外,如果患者出现房颤的情况,则应该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对于一些心动过速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特殊的药物。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口服腺苷,异搏定,心律相等,转律成功率在80%以上,是一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殊药物。如果出现房性心动过速,可以服用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断剂,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平等。如果是室性心动过速,可以使用胺碘酮,室性心动过速转变成窦性心律的可能性在60%左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动过速不是心房颤动的一种。
心动过速在心律失常中较为多见,心率若超过每分钟100次者称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的种类很多,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均可发生心跳在100以上。但房颤属于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心律不齐等,房颤心率可比正常值慢,如小于每分钟60次时,亦可处于正常值。有些病人还可超出正常值,表现为心动过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