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3岁了血压低如何治疗

会员9214363 23岁 已回复
我23岁了血压低如何治疗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有几个月了贫血头晕身体有时无力疲倦易怒烦躁失眠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以前喝过补血的好了最近吃脑灵片也有点较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是生过小孩的人了小孩1岁多了我只想治本有何治疗方案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孙华艳 医生会员 河北省儿童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小儿感冒 手足口病 厌食症
已帮助用户: 105811
病情分析: 你好, 血压低可以服用生脉饮进行调理的,饮食上建议可以适当多吃些咸一点的食品,因为盐能使血压上升。每天多喝水、多运动能增加血容量,还可吃些桂圆肉、大枣、红小豆等.
有用0
李媛 医师 邯郸市第二医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子宫肌瘤、不孕不育、宫颈糜烂
已帮助用户: 61510
病情分析: 一,适当增加食盐用量,同时多饮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 二,增加营养,吃些有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此外,适当喝些低度酒也可提。 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调节功能。体育锻炼无论对或低血压都有好处。 四,为防止晕到,老年低血压患者平时应注意动作不可过快过猛,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动作应缓慢一点。排尿性低血压患者还应注意,在排尿时最好用手扶住一样较牢固的东西,以防摔倒。 五,药物治疗,可选用米多君、利他林、麻黄素等升压药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及C,以改善脑组织代谢功能。
有用0
刘巧花 医师 河北省巨鹿县西郭城卫生院妇产科 一级甲等
擅长:不孕不育。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 105207
病情分析: 您好,血压低排除疾病外多为体质因素引起,要注意饮食,要均衡摄取肝脏,蛋黄,谷类等富含铁质的食物,如果饮食中摄取的铁质不足或是缺铁严重,就要马上补充铁剂,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帮助铁的吸收。
有用0
李振朋 医师 河北省枣强县城西关门诊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100517
病情分析: 你好:这种情况与体质差有关,注意加强营养和锻练,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平时注意饮食,不要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鱼腥食物,注意均衡营养。祝早日康复!
有用0
相关问答

血压低常有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心脏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贫血常见的有头晕乏力、心慌气短、食欲不振、皮肤粘膜苍白、指甲扁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有乏力、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血压低、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去医院做个检查,血常规、心电图、肾脏B超。饮食要规律、营养要全面,不要挑食。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血压低会出现头晕的症状,还会在站立的时候,突然眼前发黑,四肢发软、出冷汗、心慌胸闷、少尿等症状,严重时则会出现晕厥或休克。平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突然发生晕厥而摔伤。可以到医院详细检查一下,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可以口服补气养血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脂肪,比较多的食物。例如鱼类,肉类,蛋类等。可以使血压升高。血压低多数是由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或者是由于,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可以引起,头迷头晕,以及胸闷气短,周身乏力等症状。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对于低血压别人可以多吃高盐、高胆固醇食物,像动物脂肪、动物内脏、蛋类、奶类、鱿鱼等食物。多进食汤水类,增加营养,补充血容量如骨头汤,鸡汤,鱼汤等。辛辣刺激食物及调味品也可以。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孕妇血压低应注意保证饮食健康。
孕期要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铁质的食物,比如:多食用一些具有补血益胃的食物,比如:红枣、莲子等;多喝一些富含蛋白质和铁质的东西,比如猪肝、蛋黄、瘦肉等;如果你的血压比较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脂肪的食品,比如奶油、鱼子、猪骨等,另外,你也要多吃一些富含脂肪的东西,比如奶油、鱼子、猪骨等。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血压低有眩晕、疲倦等症状。
血压低主要包括:急性的低血压和长期的低血压,急性的低血压主要是因为血压降低的严重,主要是因为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够,会出现眩晕,疲倦,多见,轻则会发生晕眩,休克,而长期的低血压,一般是因为年龄在20-50岁之间。轻则无明显的表现,重则会表现为疲劳、乏力、眩晕、晕眩,还有就是体位性的低血压,多数患者在蹲下站立的过程中,会发生晕眩,视物模糊,疲劳呕吐等,还有其他的病症,例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以及心力衰竭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