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多见于垂体性的尿崩症,正常人体排尿是受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抗利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一种内分泌激素,可以调节肾小管滤过的尿液进行重吸收,从而减少尿液的形成量以及尿液形成的速度。当垂体发生病变以后造成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急剧减少,从而使得抗利尿激素对肾小管重吸收的功能减弱,造成大量的尿液形成,从而形成尿崩症。
小儿肾性尿崩症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其原因有遗传性、继发性、药物、梅毒感染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遗传性:小儿受到显性或隐性遗传性影响可能会导致小儿肾性尿崩症,但是目前,有少数遗传性小儿肾性尿崩症的病因基因的定位尚不清楚。
2.继发性:继发性肾盂肾炎、肾小管疾病、低钾血症、高钙血症及用药等。
3.药物:庆大霉素等药物会对肾脏产生一定的损伤,从而导致尿液的再吸收。
4.梅毒:若母亲患有梅毒,则可通过其子女传播,导致小儿肾性尿崩症。
问题分析:患者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考虑可能是尿崩症导致的,如肌酐测定值比肌酐正常值稍偏低,可再复查一次。
意见建议:肌酐偏低的原因有很多,尿素氮的数值容易受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无法单纯反应肾脏功能,在明确血肌酐偏低是怎么回事后,我们也就明确知道了,肌酐的数值在没有肌肉疾病时,则比较单纯,可与肾脏功能同步升降。所以当肾脏本身有病变时,尿素氮、肌酐同步上升,所以尿素氮/肌酐的比值大约会落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小于20)
指导意见:没有好办法的,建议去大医院检查检查综合考虑有无手术的可能,
问题分析:尿崩症有两种。一种是产生调节尿量的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又名后叶加压素)的视索上核、室旁核和产生抗利尿激素的脑下垂体后叶发生了病变,
意见建议:使分泌出来的抗利尿激素不够用。这是由脑炎、慢性特发性黄瘤并脑肿瘤、外伤等所引起的。
病情分析: 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ADH)的产生和作用发生障碍,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除大量低渗透、低比重的尿和烦渴、多饮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多数是由于ADH缺乏导致的中枢性尿崩症
意见建议:人工合成DDADH是目前最理想的抗利尿剂。该药目前已有口服剂型(如“弥凝”片剂),0.1mg/片,口服0.1-0.2mg,对多数患者可维持8-12h抗利尿作用。初始剂量可从每天0.1mg开始,逐步调整剂量,防止药物过量引起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