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吃什么药💊好

会员113534367 52岁 已回复
不稳定,可能是遗传,有时高有时底,吃过一些药物,珍菊珍菊降压片,牛黄降压丸杜仲降压丸,都不明显
补充提问:
症状:记忆力减退,头晕,血压升高 最近一次血压值:150/105mmHg 平时血压值大约:140/95mmHg 吸烟:1年,1支/日 饮酒:偶尔,25年,1两/日 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魏飞宇 医师 昆华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治。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
已帮助用户: 61287
高血压可以吃拜新同,或者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注意低盐低脂饮食的。
有用0
关注
景越 主治医师 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心肌缺血,高血压,冠心病
已帮助用户: 63729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了解你的治疗方法分析,考虑你可能确诊是由高血压,具有家族史,对症口服上述中成药降压药物,效果不理想,建议你要低盐低脂肪饮食,避免劳累,可以调整降压药物,比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缬,沙坦胶囊等都可以,你可以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生化全项,再调整治疗,祝你健康。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对于高血压,需要坚持吃药。不能断断续续的。会造成血压波动。
意见建议:当你持续吃药一周左右,血药浓度达到稳定,这时的效果最好。所以要坚持定时吃药。
有用0
相关问答

预防高血压病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来进行,平时不建议吃激素类药物。
平时要多注意饮食的调理,减少钠盐、动物脂肪的摄取,避免抽烟饮酒,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水果;若有严重的便秘患者,可口服一定的缓泻药;平时要多做一些不会导致心跳加快的锻炼,避免导致身体的免疫力降低,同时也要定时给自己量一下自己的血压,观察一下自己的血压是否正常,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要去找大夫进行调整。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以服用避孕药,因为激素会引起血压升高,有些女人喜欢漂亮,服用一些减肥药,比如高血压患者服用一些减肥药,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血压升高;另外,服用一些抗甲状腺激素的药物也会导致血压增高,建议谨慎使用;避免使用镇痛性的药物,以免引起血压升高。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有高血压病史的平时要多注意自己的饮食,尽可能控制血压。高血压需要以标准化的方式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各种食疗不能用于治疗高血压,但是可以作为抗高血压治疗的辅助调理方法。抗高血压药物的标准化给药是最重要的,必要时,抗高血压药物也可以联合使用来服用来控制血压。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需要由心血管医生进行判断后开出。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饮食方面的调整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到低脂低盐清淡饮食,平时的盐摄入量不要过高,不管是任何盐都不能够吃得太多,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不要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三首选口服药物治疗。如果口服药物不能把血压控制下来,那么可以考虑静脉注射降压药物。高血压三级是指血压超过180/110mmHg。会出现明显的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如果是长期高血压三级,那么首选调整降压药物一般连用药物。如果突然出现血压继续升高,那么口服药物效果会很慢,可以选择静脉滴注从而达到快速降压的作用。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病人吃营养丰富的食物较好。
尽量多吃些蔬菜和水果,每天要吃8两以上的新鲜蔬菜,2到4两的水果。DASH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天的卡路里摄取量为2000kcal,而成人妇女则为1600kcal。
减少钠的摄入量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和降低身体中的钠含量。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可以用蔬菜油替代动物油脂,多食用白肉,如鱼、鸡等。特别是鱼蛋白可以帮助改善血管的弹性和通透性,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水果并没有过多的禁忌都是可以吃的,比如像一些苹果,香蕉,梨子这些水果所含的纤维素、水分和微量元素,有助于调控血压。
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要注意不能多吃水果,也不能乱吃,否则会导致血糖迅速上升,这会影响到血糖和血压的控制,所以要注意,高血压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应的降压药,还要加强运动,加强体质,增强免疫力,减少食用盐的摄入量,三餐要有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不能过度劳累,不能吸烟,不能饮酒。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避免食用过多的食盐。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