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药方

会员109268034 30 已回复
请医生给个糖尿病的处方给我写清各种中药多少克?谢谢我好去捡不胜感激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杨肖红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开展糖尿病教育、饮食...
糖尿病中药只能改善症状的,对于降糖只有辅助不能起到根本作用,还要根据舌苔脉象,不是随便开的
有用0
胡丽叶 副主任医师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酮...
中医要求辨证论治,具体可到中医科详细就诊。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予以滋阴清热辨证治疗。如消渴分、生脉饮、六味地黄丸等。注意饮食调理。
有用0
张英泽 副主任医师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代...
已帮助用户: 5340
您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中医需要辩证分型,不是固定处方。
有用0
谷学军 主任医师 大连港医院内科 三级
擅长: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各种甲状腺疾病、痛风和高尿酸血...
您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中医需要辩证分型,不是固定处方。
有用0
相关问答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配方如下:
1、新鲜地黄治疗。方法如下:鲜地黄50克(或生地黄)、酸枣30克、粳稻100克。首先,可以在生地、酸枣仁中加水煮沸,过滤汁液,用汁液煮粥,随意服用。
2、用马齿苋治疗。方法:100克马齿苋干品,水电气品,每天一剂,早晚服用。本方对未服用西药治疗糖尿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首次发病的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
3、红薯叶治疗。红薯叶150克,冬瓜200克(含皮革)。红薯冬瓜里放500毫升水,煮到冬瓜变脆为止。服用1-2次。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可以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有以下几种:
1、黄芪的主要作用是补气。有一种理论认为,气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补气。此外,现代医学也证明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
2、人参具有活血、活血、凉血、养血的作用,能化瘀通络。丹参含有多种丹参酮,能明显改善糖代谢,降低血糖和血压。
3、地黄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药理证明,地黄还有降血糖、抗凝血、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的中药方子如下:
1、用马齿苋治疗,用药方法:取干品马齿苋100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用。本方对从未服用过西药治疗糖尿病、刚发病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疗效。
2、用红薯叶治疗,用药方法:红薯叶150克,冬瓜(带皮)200克,红薯、冬瓜加水500毫升,煮至冬瓜酥烂。服用1-2次。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3、用僵蚕散治疗,用药方法:取僵蚕散适量,研成细粉。每次服僵蚕散2克,每日三次,饭前用开水送服。两个月为一个疗程,或者15天后可以进行第二个疗程。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2000多年了。在这方面,中医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古人称口渴为解渴、隔膜去除或去除,治疗上分为去除、去除、去除。治疗主要有使用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健脾肾、牛肝利气的方法。因为他血存在于整个糖尿病过程中,所以血液循环和胆汁在整个糖尿病过程中被激活。但是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中医在低血糖方面不如西医的降血糖药和胰岛素。
中医的优点在于缓解糖尿病。比如喝酒多、吃多、尿多、消瘦、大便不畅、睡眠障碍等。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胃瘫等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和长处。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处方如下:
1.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中药制剂是解渴的处方。药物由黄莲、天花粉、生石膏、地母等组成,主要适用于阴虚热症。患者口渴,吃多了饿,烦躁,烦躁,心跳,腰酸背痛,舌头发红。
2.可以用黄莲温胆汤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黄莲、谭南星、唐实、竹珠、麝香、培兰、翻白草荔枝核,适用于湿热中阻证,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厌油腻,口粘而甜,肢体困重,舌苔黄。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目前还不能痊愈。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坚持个体化原则。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均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直至血糖较好控制。1型糖尿病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者应使血红蛋白维持于6%~7%水平。对年老者应放松血糖控制的标准,尚需复查肝肾功能。肾功能严重损害者不宜用任何口服药,并慎用长效胰岛素。平时严禁控制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适当锻炼身体。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