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胸椎导致心肌缺血等

会员7435814 35岁 已回复
  我今年35岁,女,颈椎病十年余,胸椎病三、四年,导致心肌缺血;肩膀肌肉僵硬、胀痛三四年,时有推拿按摩略微好转,但稍后复发;背部今年开始胀痛,睡觉左右胸椎疼痛;偶有恶心呕吐、头晕症状,坐上半小时左右额头就会发热出汗,老想睡觉,但睡眠却不好,精神状态不佳,消化一直不太好,便秘;去年因为肾阴虚吃了中药,导致身体发胖而无法复原;最近照片影像学表现为颈椎生理弯曲度变直、略反张,椎间孔左边上面正常、下面略小,其他骨质结构及邻近附件形态、密度、软组织及胸椎都正常;有医生建议采取牵引、烫疗药膏、活血化瘀、补钙等措施住院治疗;而有按摩师建议采用行气化瘀活血的中药调理方式配合必要的锻炼,因为前者费用太高,据医生估计花费近万而难以承受,而后者似乎更为实惠却不知道效果如何,所以请教老师我这些症状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谢谢。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宋西振 医师 山东省圣水峪医院中医科
擅长:中医科各类疾病
已帮助用户: 478810
心肌缺血也就是冠心病的,如果是的话,最好是积极运用活血化瘀扩张冠脉药物治疗,有高血压高血脂积极药物控制。严重的话,最好是考虑支架术治疗,平时注意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有用0
sbom 医师 红十字会医院内科
擅长:内科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 51493
病情分析:你好,对于你的情况,建议你平时吃一点硝酸甘油片改善心肌供血
意见建议:
有用0
刘楠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门诊内科
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115555
你好,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病因有
冠状动脉狭窄,而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 心肌缺血者饮食注意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即可,情绪上要注意不要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常用药物:丹参滴丸,硝酸甘油,消心痛,维生素E等,要长期的口服药物治疗,不要擅自停药,祝你健康
有用0
相关问答

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有:
1、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以及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
2、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会引起心肌缺血,主要是由于物理和化学因素造成的。
3、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炎,如果反复不治,可能会造成心肌缺血。
4、糖尿病患者出现了心肌缺血,其原因是体内代谢速度较慢,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甲减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
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引起心脏的血液供应不足。甲减是指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降低,导致身体新陈代谢变得迟钝。甲减病人,其心电图主要有窦性心动过速、pr间隔时间、p、qs等低电位。重度甲减病人有心包积水的可能性很大。此外,心电显示心肌梗死,心肌梗死。这是因为血液的体积增加,会给心脏带来压力。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生气可以是诱因,并不是心肌缺血的发病基础。成人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粥硬化引起的。冠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病人表现为活动和劳累以后。心慌,胸闷。严重的可以出现心前区的疼痛。检查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所以病人的基础是冠脉狭窄造成的心肌缺血。病人在劳累、生气、活动以后可以出现症状发作。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有冠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心肌炎。正常的心肌需要靠冠状动脉供血,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再加上长期吸烟,就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如果狭窄超过了百分之75,就有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有冠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心肌炎。正常的心肌需要靠冠状动脉供血,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再加上长期吸烟,就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如果狭窄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五,就有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在受到刺激或者紧张情况下,可以引起冠状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另外如果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导致心肌炎,也可以引起心肌缺血。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除了冠心病还有很多疾病会导致心肌缺血,具体分析如下:
心肌缺血是由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房心室膈肌缺损、心脏创伤等引起的。可以口服地高辛、阿司匹林、链激酶、尿激酶等抗栓溶栓药物。如果伴有上述症状的人还存在高血压,可以配合服用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氢氯噻嗪片等降压药物。心肌缺血的人平时要尽量避免做剧烈的运动,也要避免情绪波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