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甲炎,高血压,高血糖

会员85335044 47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亚甲炎,高血压,高血糖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患者因为亚甲炎入院,发现血压和血糖都偏高,然后医生开了治疗亚甲炎的药物,还有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物,药物有:阿卡波糖片,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格列齐特缓释片,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门冬氨酸氨氯地平片,醋酸泼尼松片,晚上还要打一次长效胰岛素。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吃药后,患者经常头晕,脚步轻浮,昨天量得空腹血糖6.4,血压143/90,昨天没吃药,却没有头晕,请问是怎么回事呢?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魏飞宇 医师 昆华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治。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
已帮助用户: 61287
可以考虑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
有用0
关注
张红 四川省中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肺系疾病、糖尿病
已帮助用户: 33778
问题分析:不同的疾病不是因为一种原因引起的所以是需要联合用药的,你的血压还是属于高血压范畴的,为了更好的保护心脑血管持续用药是必须的。
意见建议:建议是遵照医嘱,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纠正。
有用0
关注
孔令和 主治医师 惠民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
擅长:肺气肿,感冒,大叶性肺炎,肺水肿,支气管炎,哮喘,...
已帮助用户: 189899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意思可能是因为口服药物副作用引起的上述不适症状,建议注意低钠低脂肪低糖饮食,口服替米沙坦,艾瑞昔布,美卓乐治疗
有用0
关注
袁月华 副主任医师 鲁中矿业有限公司医院内科
擅长:糖尿病,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老年人糖尿病
已帮助用户: 7040
问题分析:对于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人,再服用降压及降糖药时,开始要剂量稍小一些。要逐步降低血压及血糖。
意见建议:若血压及血糖服药后下降比较多,就会出现不适应,出现头晕等,目前建议您减少降糖药剂量,以免引起低血糖等。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糖、高血压的患者,平时应以清淡为主,不吃含糖的食物,或者是太油腻的食物,以免导致血糖、血压增高,建议均宜清淡。如果出现了严重的情况需要进行治疗时,也可以选择服用降糖药,如格列齐特、罗格列酮等。同时提示应随时测定血压,血糖变化情况,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口服少量降糖药、降压药,以有助于保持健康。
此外,高血糖、高血压的患者应该避免熬夜。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高血糖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最终可能会引起高血压。
出现高血糖后,如果患者没有及时就医治疗,血糖控不佳,可能会导致动脉发生了硬化,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要想减少出现高血压的几率,就需要对患者的血糖进行一定的调节,让患者的血糖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将患上高血压的几率降到最低,而一旦出现高血糖导致的高血压,那么除了要进行降糖治疗之外,还需要进行降压治疗。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目前,存在高血压与高血糖并存,或首先出现高血压,再过一段时间就会缓慢地产生高血糖的现象。
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但它们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再一个是血糖上升,进一步引起血压上升,高血糖又高血压。由于血糖升高的确要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血管功能降低,可有血压上升,但对高血压有影响、发病原因复杂,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只与高血糖相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比如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疾病,也可以引发高血压。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问题分析:高血压和高血糖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也是往往同时伴发的。
指导建议: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其次需要药物治疗。

刘小民主治医师内科中北大学医院已帮助用户:89764
擅长:代谢类疾病

高血糖可能会导致高血压。
血糖高是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增高,这与不良的生活习惯、高糖饮食、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系,经常会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全身乏力、体重减轻等现象,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身体血容量增加,肾脏负担过重,产生水钠潴留,血压增高,出现高血压。
如果血糖高,要注意饮食和服用药物,平时要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多吃粗纤维的食物。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高血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合并或不合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征等,在许多心脑血管疾病中,其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十分重要。高血压病患者应该控制好自己的体重,不要超重或肥胖症。
当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的时候称为高血糖,对于血压高伴血糖高,应坚持低盐低脂,糖尿病的饮食不宜过油,不可过咸食用,亦不可过甜食用,应少食多餐并在餐后适当散步。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