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是多少

会员1514448 已回复
我家孩子2岁了,最近到医院做检查,发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偏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是多少?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简写是APTT,这是凝血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各种功能是否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一般在26秒—36秒,如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偏低,提示机体是处于一个高凝状态,有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
有用0
相关问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简写是APTT,这是凝血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各种功能是否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一般在26秒—36秒,如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偏低,提示机体是处于一个高凝状态,有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一般情况下,孕妇凝血活酶时间偏低,都需要做血常规、凝血检查。具体原因如下:
如果是凝血活酶时间偏低,其他检查结果正常,在没有异常出血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处理的。这是因为轻度的凝血活酶时间偏低,对孕妇是影响的,但如果是凝血活酶时间异常增高,就容易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
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用来补充怀孕所需的维生素。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偏低会导致血栓性疾病,或者血栓前状态。
有可能与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栓性疾病增多症的原因导致有关系。如果您检查凝血功能显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偏低的话,如果没有临床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不会对您的身体有任何影响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正常人一般为26-36s(仪器法),使用不同的APTT试剂的参考区间可有显著的差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偏低可以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可以见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需要检查的人群,包括胸部不适、气短、异常虚弱、身体疼痛等。出现部分活酶时间偏低应该去。
建议去血液科等进一步检查,及时就医。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对身体的进一步刺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积极心态。

马瑞主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血液科相关疾病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简称APTT,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正常,范围为31—43秒。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在安静状态下,血压的正常值收缩压在90-139mmHg,舒张压在60-89mmHg。
血压一般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偶尔血压偏高或偏低,自身无不适症状,只需要进行复测血压。血压可以判断心脏功能与外周血管的阻力,也可以辅助医生诊断疾病、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判断治疗疾病等。诊断高血压或者低血压,一般不能仅通过一次测量结果下定论,需要多次测量,进行综合判断。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上肢血压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则为低血压。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身体不适,比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就诊。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血脂正常值是2.6mmol/L,具体分析如下:
血脂是由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组成,随着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疾病的发展了解的不断加深,血脂的正常值也会随之改变。目前,人们更注重的是LDL,LDL低于2.6mmol/L。但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低于2.0mmol/L。对于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建议血压在1.6mmol/L以内。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口服他汀类调脂药物等是控制血脂下降的有效方法。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