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修复要做多久才有效果

会员82825326 已回复
我这段时间在做盆底肌修复,不过还没见到明显的效果,想问一下这个做多久能见效呢?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赵晓东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妇产科 三级甲等
擅长:各种阴式手术、各种腹腔镜手术、各种妇科恶性肿瘤根治...
盆底肌修复通常在半个月至三个月左右有效果。
盆底肌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组织,如果该肌肉组织受损或松弛,患者通常会有阴道壁松弛或膨出、子宫脱垂、小腹坠胀、尿频、尿***等表现症状,可能对日常生活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为改善上述症状,患者可以进行盆底肌修复。如果盆底肌受损或松弛不明显,仅有阴道壁轻度膨出的情况,经过连续的、系统的盆底肌修复,通常在半个月左右能够使盆底肌功能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是,如果患者有严重阴道壁膨出、重度子宫脱垂、频繁尿***、腹部剧烈坠胀等症状,通常表示盆底肌受损或松弛严重,患者可能需要1-3个月左右来进行治疗与修复,以改善肌肉组织的功能。
在恢复过程中,患者可以遵医嘱进行凯格尔运动,以反复收缩相关肌肉群,加强其力量。如果运动训练对于盆底肌的训练作用不明显,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电刺激疗法,使脉冲电流作用于局部组织,以恢复盆底肌的机能。
有用0
相关问答

盆底肌修复通常在半个月至三个月左右有效果。
盆底肌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组织,如果该肌肉组织受损或松弛,患者通常会有阴道壁松弛或膨出、子宫脱垂、小腹坠胀、尿频、尿失禁等表现症状,可能对日常生活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为改善上述症状,患者可以进行盆底肌修复。如果盆底肌受损或松弛不明显,仅有阴道壁轻度膨出的情况,经过连续的、系统的盆底肌修复,通常在半个月左右能够使盆底肌功能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是,如果患者有严重阴道壁膨出、重度子宫脱垂、频繁尿失禁、腹部剧烈坠胀等症状,通常表示盆底肌受损或松弛严重,患者可能需要1-3个月左右来进行治疗与修复,以改善肌肉组织的功能。
在恢复过程中,患者可以遵医嘱进行凯格尔运动,以反复收缩相关肌肉群,加强其力量。如果运动训练对于盆底肌的训练作用不明显,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电刺激疗法,使脉冲电流作用于局部组织,以恢复盆底肌的机能。

赵晓东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阴式手术、各种腹腔镜手术、各种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宫颈癌前病变(CIN)的诊断和处理、LEEP手术、以及妇科恶性肿瘤化疗。

产后盆底肌恢复最少也要一个月的时间,慢的可能会需要半年或是一年的时候。具体需要的时间要看生产以后,有没有对骨盆或盆底肌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如果产后一周以后,开始进行适当锻炼就能增加盆底的恢复速度,比如经常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如果产后盆底肌恢复不好,又没有及时的进行锻炼,就会导致阴道松弛的情况。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产后一个半月左右就可以去做盆底肌修复。
正常情况下,在产后一个半月左右就可以做产后复查,如果一切正常,可以多做缩肛运动,会明显的减少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的现象,有利于阴道紧缩状态,需保持大便通畅,提高性生活质量有助于盆底肌的修复。
此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的饮食,不要食用生冷、辛辣等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还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多注意休息。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产后盆底肌恢复快的最少需要一个月,慢的甚至可以需要半年或一年。这主要看在分娩以后是否进行骨盆以及盆底肌功能的康复训练。一般在产后一周开始要进行适当的锻炼,来增加盆底恢复的速度,如在床上做收缩肛门的动作等。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产后盆底修复较佳时间是产后6-8周会比较好,需要产后42天产妇需要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是做彩超看子宫大小恢复是否恢复到正常,还得看宫腔内膜是否恢复到正常,进一步检查是到医院做妇科内诊,做盆底相关检查后再进行盆底肌修复。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产后子宫内的盆底肌可以在1-2年内完全康复。
尽早进行锻炼,会有更好的结果。在分娩42天内,医师会对骨盆进行检查,并以对骨盆肌肉的损伤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损伤等级进行相应的骨盆肌电针及凯格尔模式的康复治疗,一般在2-3个周期内进行,然后继续进行持续的阴道哑铃强化康复锻炼,然后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和锻炼。建议产妇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负重,合理运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