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日上午七点三十分去卫生间方便,感觉胸口不适...

会员82379219 65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今年8月1日上午七点三十分去卫生间方便,感觉胸口不适,回到床上又睡不着,来到客厅,自认为是中暑了,就用一拔通罐疗器在前胸后背拔罐后,越感不适后就去医院看病。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到县医院进行心电图,为急性心肌梗死,同时转入市医院住院诊断为1,冠心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级,2高血压2级;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支架介入手术及药物治疗18天后出院。现在家药物治疗,出院后出现了间断性咳嗽,我认为是感冒咳嗽,去医院看病进行了3天吊瓶打点滴后停止咳嗽,几天后还是出现咳嗽,不同的是没有那么频繁,去看医生,说是药物引起的咳嗽,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我现在吃的是1硫酸氢氯吡格雷片,2酒石酸美托洛尔片,3阿托伐他汀钙片;4盐酸贝那普利片;5拜阿司匹灵阿司匹林肠溶片)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1,有什么好办法能治好这种咳嗽吗?2,长期吃这5种药有什么副作用吗?怎么避免解决这些副作用?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黄培 医师 襄阳市瑞京糖尿病医院内科
擅长: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糖原贮积病Ⅱ型,糖原贮积病Ⅰ型,...
已帮助用户: 157701
问题分析:你好,胸口不舒服,这个是左边还是右边,活动,以后会不会加重?有没有疼痛情况发生休息后可不可以缓解?
意见建议:这种发生时有没有出现心慌胸闷的情况,像你这个情况,如果是左边的话,需要考虑可能会有心脏病,最好到医院去检查一下。
有用0
相关问答

人的正常腋下温度是36-37度,对于小孩子来说,体温在三十七点三度以上才算发烧。孩子的体温正常,所以没有发烧,用酒精擦拭额头,腋下,脖子,要多喝温开水,多注意观察,注意保暖。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这方面首先要看导致发烧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只是普通的感冒,这个温度还不需要用退热药,多喝水,洗个温水澡,促进循环,也有退热作用的。可以多吃一些苹果,梨,柚子,葡萄等水果,可以用酒精加温水擦拭腋下,腹股沟,手心,脚心,通过皮肤散热的方法来退热,如果有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也可以喝点红糖姜水。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小孩体温三十七点四度属于低热,可能是感冒引起的低热及没有精神的症状。需要注意多休息,多喝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观察看看症状有无改善,如果没有改善,就需要去医院进行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宝宝的体温比成年人体温稍微要偏高一些,因为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不是特别的完善,会随着外界气温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炎热的夏季气温比较高的时候,宝宝的体温也会相对的稍微偏高一些。因为宝宝运动量比较大。血液循环量增多,会出现体温稍微偏高的现象,如果体温没有超过37.3度,这属于是正常,不需要用药物治疗。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一般来说,左胸口下面不适是以下病。具体分析如下:
左胸口下面不适,首先要排除是否为肌肉、筋膜、骨骼的损伤导致。其次,要高度警惕心绞痛、胸膜炎、气胸、冠心病、食管炎、胃炎、胃溃疡、肺炎等疾病,患者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帮助明确诊断。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当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进行剧烈运动,合理膳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胸口不适隐痛可能是冠心病、胃炎等造成的,具体内容如下:
胸部位于心脏部位,如果心脏有什么地方有什么问题,可以到医院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的检测。有可能是胃炎、胃溃疡等原因,需要检查是否患有幽门螺旋杆菌,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量进食,要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食,比如面汤、牛奶等,以保护胃粘膜,三餐要有一定的节制,要多休息,避免抽烟和饮酒,要有好的心态,避免抽烟和饮酒。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