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今年52岁,因摘龙眼不慎

会员71634230 52岁 已回复
我父亲今年52岁,因摘龙眼不慎摔伤,医院检查说是脑干损伤,脑出血。经过3天的治疗就清醒了,但是脑部有水肿。治疗了11天,现在说话模糊头痛。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种宗雷 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脑出血,脑瘤,脑外伤
已帮助用户: 16965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应该需要立刻做个脑部影像检查
有用0
关注
胡志新 医师 朝阳县胜利镇董家店卫生院整形美容 一级
擅长:主要针对鼻部眼部整形,整复,及整形术后恢复指导等
已帮助用户: 7272
指导意见:你的情况属于外伤引起的,脑出血后遗症,现在还是脑细胞恢复的阶段,脑细胞受损恢复比较慢,头痛和说话模糊是正常的,一般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恢复,有可能不能完全恢复,如果有脑水肿最好再用一段时间药物,比如脑蛋白水解物或者小牛血去蛋白等脑细胞恢复的药物。
有用0
任志颖 医师 未收录医院内科 一级
擅长:脑出血、脑梗死、头晕、头痛、脑供血不足、癫痫、神经...
已帮助用户: 38684
问题分析:你好,目前是脑出血没有恢复导致的
意见建议:你好,脑干是脑部最重要的组织,需要慢慢恢复,需要应用甘露醇改善脑水肿,如果血液吸收了,需要及时的锻炼
有用0
关注
赵亚龙 医师 河北省藁城市夕阳红老年公寓门诊部外科
擅长:腰腿疼痛、骨科疾病、外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 65263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分析,你所说的这种情况,现在出现说话模糊和头痛的症状,还是要考虑是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这种情况,需要继续营养神经和活血治疗,这种情况,是需要有一个恢复过程的,当然,也是有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的。
意见建议:建议,个人认为,患者的情况,最好是在医院医生的指导下继续输液治疗,这样比较好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肺栓塞患者最好不要吃龙眼。因为龙眼很容易会让身体上火,因此会对肺栓塞患者的疾病造成一定影响。肺栓塞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也不要吃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肺栓塞主要是因为各种栓子对肺动脉系统产生了阻塞导致的,主要包括空气栓塞、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综合症以及肺栓塞等。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怀孕是可以吃龙眼的。
由于龙眼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能提高孕妇的免疫力,还可以补血益气,孕妇食用龙眼,能有效的补充营养物质,以便胎儿健康成长发育,但不可食用过多,会引起上火,造成胎儿不稳,还有可能会出现流产的现象。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室内空间空气清晰,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还可以食用高蛋白类食物。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但桂圆属于热性,不宜多吃,如果大量食用,很容易引起上火。如果在吃桂圆时,来杯菊花茶,就不用担心上火了。龙眼就是俗称的新鲜的桂圆,味甘、性温,具有益气养血,开胃益脾,安神益智的作用,是冬季进补的佳品。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怀孕可以吃龙眼,但要少吃。
龙眼含有多种维生素,但是龙眼也是容易让人上火,孕妇是火性体质,如果吃龙眼吃多就会容易上火,出现牙疼等其他症状,所以龙眼怀孕是可以吃的,但是不能多吃。
同时,龙眼糖分较高,吃多容易血糖高,尤其是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血糖难控制对胎儿还是有影响的,所以对于妊娠糖尿病的孕妇不建议吃龙眼,但是对于正常的孕妇是可以吃龙眼,但要少吃。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孕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身体虚弱的孕妇在临产后会出现头晕、出虚汗等症状,可以用龙眼汤和红枣,红糖,生姜一起熬制,可以增强体力,平复心情,促进生产。龙眼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可以起到补气养血、安神健脑的作用,特别是产后恢复的时候,可以用来熬粥,帮助产后恢复。不过,龙眼有一定的活血作用,产后一周之内最好不要食用,一星期之后才能服用,另外,龙眼性温,如果出现便秘的情况,最好不要服用。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高血压患者通常能吃龙眼。
有高血压的人可以适当的吃一些龙眼,但是要注意避免过量的食用,否则会导致上火。高血压的人可以多吃一些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水果,比如:苹果、香蕉、西瓜、桔子等。高血压的人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抑制剂,可以口服长效降压药。无任何不良反应,无干咳。还可以通过运动来控制自己的体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