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的心情抑郁,生活压力不堪重负导致了体虚肥胖...

会员51894183 30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由于长期的心情抑郁,生活压力不堪重负导致了体虚肥胖,这种压力伴随了近15年以上。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心血来潮献了一回血, 没有对母亲说这回事,半年后事发,母亲大骂一顿。我想问当时我的身体真的不适合献血吗?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吴思稼 医师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上消化道出血,暴发性肝衰竭,溃疡病穿孔,肝脏外伤,...
已帮助用户: 39
问题分析:生活或者工作压力增大导致的虚胖通常是向心性肥胖,即腹部肥胖为主,通常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身体皮质激素分泌过多造成的。而虚胖是身体的体质减弱、耐力减退,与献血并没有冲突,献血的量都是有限制的,即一般情况下正常献血的量是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影响及损害的,人体内的脏器内是有一定的血液储备的,况且举个例子来说,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术前状况很差的病人,尤其是肝功能不好的病人,手术中出血较多都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大多数病人都没有输血,术后尽管较虚弱,但是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经口进食,注意休息,一般都会较为顺利的恢复,你的状况肯定比他们要好得多,所以不必担心。
意见建议:不用担心,多注意休息,多吃有营养的食物,新鲜蔬菜及时令水果,保持乐观的心情。如果献血后没有不舒服,就不用太在意,如果感到略有劳累或者头晕等,可以多加休息,必要时吃些红枣、枸杞子等补气补血的食物。
有用0
相关问答

抑郁症很容易导致失眠。
抑郁症大多与情绪有关,导致气血失调,抑郁和焦虑,从而导致肝气郁结,肝疏泄功能障碍,经络不畅,肝气郁结,火扰心神,失眠。临床上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的功效。同时可与酸枣仁、茯苓、珍珠母、夏枯草、栀子等药物配伍。同时要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兴奋、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户外运动、有氧运动,如慢跑、爬山等。每天都是。还可以打太极拳,经常接触社会。应该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安静舒适。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长期失眠确实容易导致抑郁。
实际长期失眠不仅容易抑郁,而且容易导致多与睡眠相关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压力强迫症状、神经衰弱、糖尿病、高血压等。另外,长期失眠也容易引起皮肤松弛、压力性肥胖,甚至很多女性发现长期失眠之后,皮肤变差了、容易长痘了、内分泌失调了、月经紊乱了,这些都是长期失眠的一些不良后果,所以睡眠问题需要重视,及时调理或就医。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神经紊乱需要病人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变焦虑心态和负面的情绪。经常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多休息放松心情,睡觉前可以洗个热水澡,喝杯热牛奶,必要时服用有助安神的药物,辅助睡眠。平时少吃辛辣油腻生冷刺激的食物,避免熬夜,白天加强锻炼身体,长期坚持下去病情不会复发会好转。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失眠焦虑导致抑郁可以有以下方法缓解:
1、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相关医院就诊。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相应药物进行调整治疗。
2、自身也要调整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尽量多和家人沟通,不要想着自己。白天也可以增加一些体育活动转移注意力。
3、也可以去医院接受医生的心理辅导,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消除失眠带来的恐惧,或者失眠带来的焦虑和抑郁。
4、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后,失眠症状会加重,必要时应尽早口服药物。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肥胖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引起的,一是因为没有节制的饮食,二是因为运动太多,身体里的脂肪堆积太多。第二方面是内在的,基因、心理、内分泌等都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患者需要及时调整饮食,比较进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适度进行运动,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保持作息的规律,避免熬夜,保持饮食的均衡,尽量进食清淡的食物。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肥胖是否会导致胸闷、气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肥胖可以出现在任何的年龄段,并且通常是有家族性的。较多的是轻微的肥胖者,没有任何显著的临床表现,不会导致胸闷、气短。属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可能会导致胸闷、气短。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注意控制饮食,不要食用高脂肪的食物,以免引起肥胖。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