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57岁,双眼葡萄膜炎,并发视神经炎,并发视网...

会员52629053 56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我母亲,57岁,双眼葡萄膜炎,并发视神经炎,并发视网膜炎,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主要吃醋酸泼尼松片,5毫克每片,每天一次,每次6片。维生素B1每天3次,每次一片,B12每天2片,每日一次。蚓激酶素胶囊(60万单位)每次一粒,每天3次。羟苯磺酸钙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甲钴胺分散片每日3次,每次一片。复方血栓通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和太阳穴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剂》,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了14针,复方樟柳碱也注射了14针,每天俩剂中药。冻干血栓通电极导入,恢复效果总体来说,不错,完全无光感的右眼开始逐步恢复光感,并能隐约看到模糊的轮廓(天气不错的情况),测视力,左眼恢复到了0.3,光感在逐步的恢复,视力也在逐步恢复,可视野的缺损还是没有明显的效果,我母亲依旧感觉视野很窄,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而且外部的光源也很重要,如果天气晴朗,那视力就看的清楚些,如果是阴雨天,就感觉黑乎乎的。病情有反复,我母亲经常感觉眼前是一片漆黑,但是最近几天,我母亲反应,眼睛看明亮的地方觉得很刺眼,白茫茫的一片,不如以前看的那么仔细了,以前只有出太阳的时候,才有这样的感觉,现在即使是阴天也觉得光线很刺眼,总觉得眼睛里一闪一闪的,我怕是视网膜脱落的前兆,在医院眼底检查后,发现视网膜没有任何脱落的迹象。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各种常见的诊断全部做过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母亲的眼睛是畏光还是对光线的敏感度增加了?另外,视野的恢复有何良药或是治疗的手段,请不吝赐教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马丽颖 主治医师 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五官科 二级甲等
擅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角膜病,急性虹膜睫状...
已帮助用户: 21998
问题分析:这个两种情况都有可能的。炎症可以畏光,而注射营养神经药物可能视敏度好些的。
意见建议:这个视野多是维持现有视野,不好扩大了。毕竟病情比较复杂。
有用0
相关问答

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通常有增生性和不增生性两种类型。
在增殖性DM的视网膜上,会有一种新的血管,这种新的血管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会导致新的血管不断的爆裂和流血。如果视网膜前方出现了大量的出血,会引起细胞的增殖,从而引起新的视网膜脱离,从而造成视网膜组织的损伤,从而造成失明。说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白内障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有白内障,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做白内障手术。另外,饮食方面要注意不能吃太多的糖分,还要注意运动,不能熬夜,不能抽烟喝酒。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来控制血糖。糖尿病人应按照医嘱使用格列本脲片、格列吡嗪片、格列齐特片等药物进行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晶状体吸出术、晶状体切割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日常生活中,慢性视神经炎是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分为球内和球后两种类型。引起视神经炎的原因很多,如局部感染,主要有眼内感染、眼眶感染、邻近组织感染等,全身疾病感染、代谢障碍和中毒等。慢性视神经炎的危害很多,必须及早治疗。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由于视觉功能障碍可能只是潜在的全身性疾病的症状之一,及时参考相关部门,如神经病学,风湿病学,感染,耳鼻喉科和其他相关专家。全身治疗。该药物包括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营养神经药物等;也可以使用血浆交换等。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多发性硬化症可能与视神经炎的不同类型有关,但最近已被视为二者的一种不同类型。
视神经炎易发于妇女,其发病年龄为40多岁,且发病时间迟于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炎会有选择性的影响到视神经,而其它的中枢系统则很少见,而多发性硬化症则主要侵犯大脑半球、脑干、小脑等。视神经炎比多发性硬化症更严重。该病与多发性硬化症相比,其发展速度快,并且复发率高。另外,MRI对其诊断也很有价值。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考虑是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首先应该去做一个眼底照相,明确目前眼睛的病变情况,必要时可以眼科就诊;治疗上,首要的是要控制好血糖;同时也可服用一些改善眼睛微循环病变的药物。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