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口狭窄怎么预防

会员45928537 31 已回复
同事小林的宝宝,最近得了肺动脉口狭窄,一哭闹起来出现口唇紫绀,小林每次都特别的担心,现在治疗了一段时间了,可是还是没有治好,我想问一下,这个病怎么预防。肺动脉口狭窄怎么预防?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杨苏民 主任医师 青医附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各种微创心脏手术,如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全...
问题分析:你好,这种肺动脉出口狭窄,应该是一种先天性的病变,通过普通的治疗与预防是不可能恢复的。
但通过对于孩子的护理,可以防止孩子出现明显的症状,由于肺动脉出口狭窄,可能会导致右心的压力增大,从而形成右心肥大性改变,肺循环血液不足,会导致血液中氧含量下降,从而孩子会出现这种紫绀的表现。对于这种疾病,是不能预防的。发现后,必须考虑做手术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主动脉口狭窄要做体格检查、X先检现、心电图、心导管和造影等,具体内容如下:
1.体格检查:主动脉口狭窄患者体检时胸骨右缘第2肋间通常有Ⅲ~V级收缩期杂音,并伴有震颤。一般适用于中重度以上狭窄患者。
2.X线检查:如果主动脉口狭窄,轻度和中度心影均有轻度或中度扩大,左心缘向左、向下延伸,严重狭窄时可见左房增大,心影亦明显增大。成人患者可见瓣膜钙化,升主动脉呈梭形狭窄。
3、心电图:轻度患者可正常;中度和重度患者电轴左偏,左室肥厚,可见劳损;严重狭窄者,二导联P波增宽有切迹,随病情加重,冠状动脉供血出现不足。
4、心导管和造影: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通过左心导管测量心排出量,获得左心室压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左、主动脉收缩期压力阶差及瓣口面积等数据。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主动脉口狭窄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头痛,乏力,胸闷,气促等。如果病情继续恶化,还会导致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建议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
主动脉口狭窄是由于先天性病变、退行性病变、炎症性病变等引起的主动脉瓣膜部、瓣膜下或瓣膜上的缩窄,通常分为主动脉瓣上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等类型。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主动脉口狭窄主要原因不明,可能是由于先天性畸形引起的,一般发生于婴儿期。
1.主动脉瓣狭窄:由于胎儿期左心室和右室的排血量失衡,导致主动脉瓣口狭窄。在一般条件下,由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的血通过卵圆孔流入左房,然后通过左室流出。由上腔静脉向右心房的血经过右室流入肺动脉后,大多数通过动脉导管流入降主动脉,只有少部分流入肺循环。
2.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所致,如主动脉室壁连接扭转、切应力升高、遗传因素等。
3.主动脉瓣上狭窄:是比较罕见的,原因不明,30%-50%的瓣上狭窄患者会出现智能障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小儿肺动脉瓣狭窄主要有以下症状表现。
一、小儿肺动脉瓣狭窄,通常会有心悸、劳累后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心力衰竭、杵状指(趾)、昏厥、前胸阵发性心绞痛等不适症状。
二、小儿肺动脉瓣狭窄,通常可能有局部水肿、肝大、腹水等症状。
如果出现小儿肺动脉瓣狭窄的症状表现,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然后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有助于疾病的好转。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出现肺动脉瓣狭窄,要及时去医院心内科、心外科门诊,让医生来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肺动脉瓣狭窄的病人,可以做心脏的超声波检测,也可以做右侧的心导管。根据当前的外科操作,当出现跨瓣压力超过30mmHg时,应考虑有无临床表现,而当出现了劳力性心绞痛、胸痛、晕厥、黑蒙等时,可考虑使用气囊扩大术。当病人的肺动脉瓣膜跨瓣压差超过40mmHg时,应采用球囊扩大肺动脉瓣膜。有些病人是先天性心脏病,要采取姑息性的分步治疗,也可以通过气囊扩大肺瓣膜来减轻。然后下一步再进行其他复杂的心脏手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肺动脉瓣狭窄属于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一种类型。
肺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10%,可能会单独存在或作为其他心脏畸形的组成部分,如法洛四联症、卵圆孔未闭等。若跨瓣压差<30mmHg,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种疾病属于比较严重的,在发病后必须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治疗,并注意日常护理,以便于控制病情发展。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