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会员44813626 55岁 已回复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20天前突发的,一定要做支架吗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商发科 主任医师 义乌市中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中风
已帮助用户: 78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情况,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的症状,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
意见建议:同时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心态需要放松,如果心肌梗塞比较严重,需要放支架,同时控制好血压,希望帮到你。
有用0
关注
丁秀秀 医师 海南省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结核性胸膜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
已帮助用户: 626
问题分析:不知道您现在还有没有胸痛的症状,一般既往有过心肌梗死的病人,如果不解除冠脉狭窄,还是会可能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建议您行冠脉造影术,如果血管狭窄,可予置入支架。
意见建议:还是建议您行冠脉造影术,必要时放入支架,一般是指血管狭窄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建议您放支架的。
有用0
关注
王书鹏 医师 河南省胸科医院内科 三级
擅长:急性心肌梗死
已帮助用户: 2807
问题分析:您好,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导致的急症,危险性很高,稳定期后建议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冠脉情况。
意见建议:病变较轻者可以口服药物控制症状;病变严重则需要介入治疗;三支血管病变的话,则可能需要外科手术行冠脉搭桥术了。
有用0
相关问答

急性心肌梗死有烦躁、出汗等先兆。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因人而异,通常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发病的1~2天内,会有原有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还会有烦躁、出汗等症状。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情。患者要立即就医,并进行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并且在紧急服药的同时,还应当立即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应以强化监测为主,病人应卧床休息,止痛,并进行血管再灌注。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有静脉溶栓、冠状动脉溶栓和冠状动脉的急救措施。同时还要进行抗血小板抗凝,ACE、IAR、B类的药物和β受体阻断剂可以用于临床。在此期间,最主要的是对心肌进行再灌注处理,降低了心肌缺血的区域,从而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急性心肌梗死(AMI)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情为持续胸痛。
可先有心绞痛症状,继而逐渐有持续性胸痛。胸痛可发生在不同区域,胸前区,颈部或肩背部均可发生,部分可向下颌部放射。疼痛持续时间可长达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在疼痛期间,部分患者可有全身出汗,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继而有部分神志改变,重者呈休克状态。患者如有部分胸痛连续得不到缓解,宜及时去医院就诊。通过心电图的检查,可及时发现有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胸痛。
此时应立即停止心脏活动并进行心肺复苏。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将出现持续性胸骨后、背部有压榨感和绞痛感,它会向左肩和左臂辐射,连左边小指和无名指也一样,严重者可向耳跟,下颌等处放射。有持续胸痛,应给舌下含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胸痛。此时应立即停止心脏活动并进行心肺复苏。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将出现持续性胸骨后、背部有压榨感和绞痛感,它会向左肩和左臂辐射,连左边小指和无名指也一样,严重者可向耳跟,下颌等处放射。有持续胸痛,应给舌下含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分为3种类型。具体分析如下:
1、冠状动脉搭桥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或支架血栓相关所致的心肌梗死。
3、是自发性心肌梗死,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缺血性心肌梗死。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喝温水、多休息,尽量少吃或不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以免诱发其他疾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分期是根据病理分的期。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第一期是缺血期,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5分钟内的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第二期是心肌细胞失活期,是冠状动脉闭塞30分钟后至15小时的稳定期,此期心律失常比较少见。急性心肌梗死三期是修复期,是心肌梗死发生后5~7天,患者的心肌开始修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