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资询降压药

会员42625466 36岁 已回复
想资询降压药我吃降压药六七年了!服用的是替米沙坦!现在想换清脑降压片可以吗?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马玉东 医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心肌梗死,阿-斯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老...
已帮助用户: 1119
问题分析:高血压是需要长期用药治疗的,服用替米沙坦如果血压控制可以的话,不建议换药
意见建议:建议您注意劳逸结合,低盐饮食,避免劳累、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监测血压变化
有用0
关注
赵晓凤 副主任医师 健宫医院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维生素D缺乏症,小儿肺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已帮助用户: 15170
问题分析:高血压患者一旦确诊需要终生服用降血压药物,替米沙坦如果可以有效平稳降压的话,不建议换用清脑降压片,
意见建议:因为清脑降压片是中药成分降压效果不肯定,可以联合小剂量的替米沙坦使用。监测血压变化,
有用0
关注
王海玲 临邑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已帮助用户: 47
问题分析:高血压是一个长期的病,要求确诊后终生规律服用药物,不能贸然停药
意见建议:不建议你换药,您口服的是经典降压药物之一,对心脏也有保护作用,而清脑降压片不是。建议你查一下高血压原因,毕竟你的年龄不是原发性高血压高发的年龄
有用0
关注
丁怀东 医师 林程店卫生所内科
擅长:呼吸疾病,消化疾病
已帮助用户: 92352
问题分析:您好,建议你可以服用降压胶囊,还有多吃鱼,有助于松弛动脉和稀释血液
意见建议:适当多吃一些降压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钾离子,这些可以对抗钠离子对血压升高的作用,‘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来说,对于1级高血压以下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压。
1级高血压或血压处于正常范围内,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增加耐力锻炼,每天摄入6克的盐,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熬夜,每天不要喝咖啡等刺激性的饮料。经1~2个月的随访,部分病人的血压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通过以上方法仍然无法降低血压,就必须吃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来说,并没有什么进口降压药最好这种说法,具体分析如下:
常用的进口降压药有拜新同、络活喜、代文、倍博特等。拜新同、络活喜都是钙离子拮抗剂,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从而削弱细胞的收缩力,减少血管平滑肌收缩力。缬沙坦胶囊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胺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胺的作用,使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其副作用也不大。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吃降压药脸红是否正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如果患者吃的是马来酸氨氯地平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钙离子拮抗剂,这些降压药都会导致脸红。这种药能使患者的皮肤变得通红,还会出现头晕、头疼等情况,这是正常的。口服利尿剂、ACEI制剂、ARB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都不会导致脸红,如果有脸红可能过敏了,这种情况下通常不正常。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醛固酮高的患者优先选择吃螺内酯这一类的降压药,也可以联合服用ACEI或ARB类的药物。醛固酮高时要警惕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所继发的高血压,应该首先针对原发性醛增多寻找原因。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药物,因为药物通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以免出现不良症状。
此外,如果患者的症状严重,应该前往医院就诊检查,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acei类降压药是扩张血管的药物,具体内容如下:
这种降压药称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中常用的是培哚普利,短效药有卡托普利,这类降压药可以抑制VET的活力,减少VEGF的产生,并且可以减少醛固酮的释放,起到扩张血管和降压的效果,主要用于原发性和局部的高血压,也可以用于冠心病,各类心衰,各种心肌疾病,具体用法和用量要结合病人的血压来确定。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诺华降压药有缬沙坦、缬沙坦氢氯噻嗪片、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等。
降压药又称抗高血压药。是一类能控制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内皮素系统等对血压的生理调节起重要作用的系统而发挥降压效应,而诺华降压药通常有缬沙坦、缬沙坦氢氯噻嗪片、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