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患有高血压,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不吃降压药的话血压...

会员38536530 39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一直患有高血压,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不吃降压药的话血压高达180或190.吃降压药高压150左右,低压115左右.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吃降压药两年了.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不想长期吃降压药,对身体不好.如果这可乐定控释贴可以长期使用能不能停药.如果可以需要多长时间能根治吗/长期使用对身体有什么副作用吗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胡天勇 主任医师 河南省胸科医院内科 三级
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冠心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
已帮助用户: 13014
病例分析:了解家中老人有没患高血压病的,如有且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就是原发性高血压。
意见建议: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1.高血压是终生性疾病要终生治疗,根据血压高低降血压药物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但不能停药。2.高血压病人要低盐饮食,适当运动,情绪稳定,生活规律。3.高血压病人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制定治疗方案。服用正规的降血压药,正规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前两条靠自己做好,最后一条请医生帮你做。
有用0
关注
苏照琴 护士 山西煤炭中心医院妇产科 三级
擅长:先兆流产,早产,妊娠呕吐
已帮助用户: 24526
问题分析: 您好,对于高血压这个病来说,必须要长期用药的,甚至是终生治疗,只要按照医生要求用药,副作用也不是很大的,
意见建议:这个控释贴也可以使用,但最好还是作为辅助治疗比较好,因为这个贴剂效果不是很稳定的,不如口服药物效果好,单独使用恐怕对血压控制好,容易出现并发症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患者通常不可以不吃降压药。
高血压的病人最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但一般不能自行停药,通常需要终生服药。如果血压不是很高,可以吃一些降压的食物,因为血压达到标准是高血压治疗的首要目的,以便于降低血压,进而降低其死亡率。此外,患者要注意高血糖、高血脂的情况,平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病人应该保持清淡均衡的饮食,多食高纤维食物。烹调食物时,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可以适当吃一些降压食物,比如芹菜、玉米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一般没有“高血压首选降压药”的说法,高血压要有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病情,可以选用相应的药物。
在治疗高血压的时候,比较常见的一种药物就是钙离子拮抗剂,可以让血管舒张,让血压下降,不会引起体位低血压,不会对心脏的传导能力造成任何的干扰,不会导致心输出量和血液循环。但也有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比如头昏、头疼、恶心、脸红、心跳加速、血压不稳定、一阵子低血压等。
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药物的介入是必要的,但也不仅仅只是依靠药物来进行,还要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如果是2级或更高的高血压,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和体育锻炼,同时还要吃一些降压的药,让血压恢复到正常。
高血压病人需要服用降压药,因为高血压的病人一旦诊断出病情无法彻底根治,也没有其他有效的手段,所以只有服用一些药物才能稳定血压,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可能会导致心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受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常用的降压药如下:
第一类是噻嗪类药物,如氯噻嗪、吲达帕明等利尿剂。
第二种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钙离子通路阻断药。
第三种类型为贝塔受体阻断药,如:富马酸比索洛尔,酒精石酸美托洛尔。
第四种为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第五种为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高血压病人要终身服药,而非高血压的病人则会因为血压降低而导致血压降低,从而导致头晕、头疼、头昏、恶心、呕吐、拉肚子、腹痛、便秘、口干、食欲减退、中性粒胞减少、粒细胞增加、各种类型的细胞减少等。
因此,这样的情况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在使用了降压药以后,一定要多饮水,促进药物的排出,同时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自己的血压,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不要盲目使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