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做支架术的病人需终身服药吗?都服那些药?

会员38252580 52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心脏做支架术的病人需终身服药吗?都服那些药?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2013年6月19日因冠心病、心绞痛、动脉弱样硬化做支架术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不想长期服药

补充提问:
做过支架术后至今,只要不剧烈运动就没有疼痛感,但走路快点,胸前有管胡椒面的感觉,气就跟不上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艳 主任医师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慢性肺心病,急性上呼道感染,感冒,慢性咳嗽,肺结核...
已帮助用户: 24
问题分析:安装心脏支架,就是因为冠心病造成血管狭窄所致,冠心病又是因为体内脂质代谢异常,多余的脂类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损伤血管造成,所以稳定血脂、抗凝、降压将是一个需要终生关注的问题。考虑到这些,有些要是需要长期服用的。治病要有耐心。
意见建议: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和消耗多余的脂类物质。清淡温软低脂低盐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和酒精制品,戒烟。一般在安装心脏支架后需服用1.降压药物;2.降脂药物;3.减慢心率药物;4.抗凝药物。一般药物需要维持1-2年,根据复查结果,做适当调整。
有用0
唐彩艳 主治医师 娄底市中医院中医科 二级
擅长: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心衰的中西医...
已帮助用户: 2117
支架术后仍然是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扩冠,防止心室重构,改善心肌代谢的药。
有用0
相关问答

冠心病是一种终生服用药物的疾病,这种疾病是由各种危险因素引起的,一旦出现,就会终生不能痊愈,而且会复发。
目前只有控制好风险因素和服用药物才能控制冠心病,药物主要是为了防止复发和阻止动脉硬化的发展,所以,不舒服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吃药,没有症状说明病情得到了控制,停药后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盲目停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很多病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做完颈动脉支架手术以后就要终生服药了,实际上不管病人做不做外科治疗,他都是要终生服药的。任何的外科治疗,主要是把狭窄去除,改善症状,并不能解除病因。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脂是否需要终身服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高血脂就是血浆中血脂超过正常值,一般来说,血脂高低与最近一段时期饮食结果有很大关系,除家族性遗传性高脂血症外。对于患有高血脂疾病的患者来说,其主要是因为本身的体质或者生活环境等原因导致自身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血脂过高是必然发生的现象,并且会持续到一生当中。通常若属后天性高脂血症,若在严格控制饮食后,血脂缓慢恢复正常,如此,降脂药物便可不用了。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高血压患者一般都是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控制血压的。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已经控制的很好了,如果停药、减量、停药,过一段时间血压又会升高,而且可能比以前更严重,所以不能这么做。目前高血压还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不要私自增加或者减量。高血压患者除了要用药外,平时还要注意饮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甲减不需终身服药,具体分析如下:
甲减是内分泌科常见的疾病,因为甲状腺激素代谢或生成不够造成人体作用新陈代谢降低,90%的患者需要终身服用药物,以替代治疗。少部分病人不用终身服用药物,如亚急性甲状腺炎或细菌性炎症造成的一过性甲减,甲功正常后就可以可断药。甲减的治疗药品是左甲状腺激素片,在服药期间注意检查甲状腺功能,以随时调整剂量。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高血压可分为继发型和原发性型,有些需要终身服药,有些则不用。
至于继发的高血压,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可以不用终身药物治疗,例如:双肾动脉血管狭窄、急性肾炎等。还有就是原发性的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只要将原病因进行了有效的治疗,就有很大的几率可以让患者的血压回复到原来的水平。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到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完全治愈。就算有了降压的药物,也不代表可以治愈。如果不吃要,不好好地维持自己的身体,血压就会再次上升,所以需要长期服用。
高血压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大部分患者都会终生使用降压药。其主要目标是将血压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从而可以防止或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等脏腑的损伤,从而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突发疾病,从而降低事故的死亡率。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