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继发性和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样的吗,吃什么药好呢

会员2789999 30-40 已回复
请问继发性和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样的吗,吃什么药好呢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风文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常屯卫生院妇产科 一级甲等
擅长:月经不调,痛经,细菌性阴道炎
已帮助用户: 132893
你好:视网膜色素变性属于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有遗传倾向,也有散发。此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有的可出现夜盲。一般双眼表现对称,以后会缓慢发生视野缩小,但中央视力可以长期保持。

治疗方法一般宜食用营养是神经的营养素及抗氧化剂延缓病情的发展,平时要注意避光,外出时可戴太阳镜。
有用0
关注
高国静 医师 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 二级
擅长: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痛经
已帮助用户: 340253
指导意见: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眼病.本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视网膜变性,最终可导致失明. 该病要注意避光,平时可戴太阳镜.避免精神和肉体的过度紧张,适量服用营养素及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E等,延缓本病.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根据目前的医疗技术和诊断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如果是继发性高血压引起的,那么大部分高血压都是由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原发性高血压要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目前临床上发现,继发性高血压仅占5%~10%,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发展,继发高血压的发病率会逐渐降低,而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也会逐渐降低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小儿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多指综合征需要做内分泌激素测定、眼底检查、生殖器彩超、脑电图检查等检查。内分泌激素测定主要是为了测定血液及尿液中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等的含量,而眼底检查主要是为了了解视网膜的情况,看视网膜是否出现血管硬化、色素沉着等情况。生殖器彩超主要是结合生殖器的体格检查评估其性生殖器发育情况,而脑电图检查主要是为了判断脑部是否出现异常。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小儿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多指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是发生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生殖器官发育障碍等症状。
1、视网膜色素变性:小儿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多指综合征患者可以出现视力减弱、夜盲甚至失明等症状。
2、肥胖:小儿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多指综合征患儿躯干肥胖明显,饭量大,随着年龄增长可进行性加重。体重出现异常通常开始于童年早期。
3、生殖器官发育障碍:小儿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多指综合征患者女婴的外阴呈幼稚型,此外还可以出现乳房发育异常或月经推迟等症状,男婴常呈小阴茎、小睾丸或隐睾。至青春发育期不出现第二性征。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区别如下:
原发性高血压大多与遗传、职业、肥胖、年龄等原因有关,中年人是高发群体,基本无症状,通常在体检时发现;继发性高血压大多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肾脏疾病有关,青少年是高发群体,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疾病来改善症状。
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要每天监测血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要保持轻松、愉快、平和的心态,避免激动、紧张、愤怒等情绪刺激。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继发性心肌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吃药。
1.病毒性心肌病,根据病因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吃抗病毒、营养心肌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2.代谢性心肌病如糖尿病时,应当积极控制血糖,并且需要遵医嘱吃纠正心功能的药物,如果合并有心功能障碍,应给予螺内酯、阿托伐他汀等药物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当注意合理膳食,避免吃过于油腻、刺激的食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原发性高血压通常简称为高血压,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因素,比如血压调节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高钠、精神神经因素、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等,使血压的正常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约占高血压病的95%。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种器质性疾病引起,有特定的病因。
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沙坦钾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