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经肠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上会出现持续发热,呕吐,腹泻,恶心,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肝脾肿大等症状。
伤寒患者可使用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等抗生素治疗,治愈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一般不会再感染伤寒。
在治疗期间,患者还需饮食清淡,作息规律,适当运动,可以促进病情恢复。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的伤寒大多起病比较缓慢,最早出现发热,可以伴有畏寒,寒战等,出现全身疲倦、乏力、头痛、干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者便秘等。
通常情况下,鼠伤寒沙门菌是动物引起的。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常见于婴儿,病死率比较高。病人和带菌者是该病的关键感染源,感染病菌的一部分家禽、牲畜,其它野生动植物也是主要的感染源。鼠伤寒沙门菌菌可以利用多种多样传播方式进到身体,但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传播。鼠伤寒沙门菌也是医院门诊内感染的关键病原体之一,主要根据医护人员的手、医用品、尿布等间接性传播,病原体环境污染的气体也会造成呼吸系统传播。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后的具体临床医学特点是发烫、恶心呕吐、拉肚子必须住院治疗防护医治。
伤寒恢复期患者有可能会传染,具体内容如下:
一般伤寒具有传染性,在临床上一般都会进行隔离,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15天才能解除隔离。但条件允许的患者最好在症状消失后5天、10天进行尿液、粪便检查。如果连续两次检测结果都是阴性,那就说明没有排菌了,一般不具备传染性。伤寒是伤寒杆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未感染伤寒或未接种伤寒疫苗者均易感伤寒杆菌,感染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大多数伤寒发病都很慢,而发热则是最先发病的病症。发热之前会出现畏寒症状,随后体温逐渐升高,到5-7天时达高峰,体温可在39~40℃左右。从第二个星期起,体温出现了持续的发热。第10-14天后,患者的体温开始降低,并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儿童伤寒的症状是不典型的,发热时轻时重。随著年纪的增加,其临床表现与成年伤寒相似。在伤寒高热期,儿童会出现厌食、乏力、腹胀等症状,同时还会出现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当身体温度开始回升时,症状也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