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全身浮肿胸闷气短小便不通阶段性

会员30718124 7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发病时全身浮肿胸闷气短小便不通阶段性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常服利尿片缓解症状有心脏病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有利尿消肿的特效药吗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祥礼 主任医师 日照市中医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心血管内科方面疾病的诊治,对其他内科...
已帮助用户: 58600
指导意见:考虑可能合并心脏病但没有提供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等病史.平时可以服用速尿安体舒通等
有用0
关注
黄运水 主任医师 台州市五洲生殖医院外科
擅长:外科,尤其擅长痔疮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9235
指导意见:你好;从中医角度讲: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肾住行水人体的水液都要靠肺的宣发肃降舒布全身哮喘就是肺气上逆引起的肺部蹭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全身水肿以四肢(下肢尤甚)为重.还给肾造成负担导致秀不利.讲明医理下面开处方:生麻黄6g(先煎)桂枝9g杏仁(碎)9g(后下)生甘草6g茯苓皮15g白术15g干姜9g细辛3g桔梗6g旋覆花6g(布包包好同煎)一日一副水煎服.注意煎药方法:把先煎的先煎10分钟在下其他药(后下的除外)煎15分钟下入后下药再煎5分钟弊出药汤加水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汤液分成2份早晚各一次晚上睡前服以汗出为宜切忌生冷酸涩食物身热出汗时切忌减衣应待汗出透再洗热水澡.
有用0
刘金祥 医师 石家庄乐心医院中医科 其他
擅长:治疗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妇科杂症,风湿骨病...
已帮助用户: 43855
问题分析:你这个要考虑是个心衰导致的肾脏供血不足导致的水肿但是应该检查肾功能情况
意见建议:你这个情况建议完善肾功能检查再就是要使用利尿剂推荐使用速尿是很好的在一个就是要使用扩血管药物建议使用丹红
有用0
相关问答

半夜醒来心慌胸闷气短全身出汗,可能是心力衰竭症状发作引起的。一般患者坐起后,症状可以缓解。
如果过去曾患过心肌梗塞或严重的冠心病,出现半夜醒来心慌胸闷气短全身出汗,首先考虑的是心力衰竭引起的。
如果患者从未有过任何器质性疾病,可能是近期精神紧张或长期疲劳、熬夜,导致心脏神经官能症或焦虑症引起的。
建议及时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去做一个心电图,检查一下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做肺部CT检查以排除肺部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另外长时间的久坐久卧或者睡眠不足,也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平时适当运动,注意休息。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通常情况下,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首先要去心血管内科。具体分析如下:
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心衰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应去医院的心血管内科进行检查,明确具体的情况。如果确诊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平时还应注意日常护理。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胸闷气短可能是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原因导致的。建议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对症锻炼。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如果是心力衰竭所致,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外,还可以根据心衰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在心衰缓解期可以进行慢跑、快走、广场舞、太极拳等运动。运动的前提是个人能够承受,不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心衰急性加重期不宜锻炼。
2.如果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胸闷气短,可以在家里长期进行氧疗,平时可以做呼吸锻炼,比如深吸气后屏气,再慢慢呼气,以提高肺功能。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正常情况下怀孕是不会出现胸闷气短的。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考虑患有肺部炎症或是心脏疾患等其他病症导致,还有可能是因为子宫增大压迫到局部神经导致的,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确保胎儿能够正常发育。如果确诊为感染炎症,可以通过服用抗生素进行缓解。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胸闷气短可以通过一般治疗、使用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如果症状比较轻微,患者应该注意一般治疗,即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者进行吸氧,有助于缓解症状。
2.使用药物:如果是心肌缺血导致的胸闷气短,可以服用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血管活性药物;如果是支气管哮喘或者慢阻肺导致的,可以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症状。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