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骨折吃什么药

会员1141389 已回复
骶骨骨折吃什么药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伟 医师 河北省霸州市医院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小儿外科
已帮助用户: 49389
一般治疗原则 (1)无移位者:卧木板床休息3~4周后上石膏短裤起床活动;坐位时,应垫以气垫或海绵等,以保护局部、缓解压力。 (2)轻度移位者:局部麻醉后通过肛门指诊将其逐渐复位,2~3天后再重复1次以维持对位 (3)重度移位:局部麻醉后通过肛门指诊先施以手法复位,若无法还纳或不能维持对位可酌情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 (4)合并骨盆骨折者:应以骨盆骨折为主进行治疗,包括卧床(蛙式卧位)、双下肢胫骨结节牵引疗法、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等。 (5)骶神经受压者:可先行局部封闭疗法无效时则需行手术减压。
有用0
相关问答

通常来说,骶骨骨折吃高钙食物好的快。
骶骨骨折后,为了促进身体恢复,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吃有营养的食品,多摄入高钙食物,比如鸡蛋、虾皮、牛肉等。对于骶骨骨折,最好是平卧,不能有坚硬的床垫,也不能让病人端正的坐姿,骶骨的愈合速度比较好,一个多月到两个多月的时间应该定期到正规的医院做检查,一天1-2次的锻炼,避免引起肌肉的僵硬。

刘凤岐主任医师外科北京友谊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足踝外科,足跟痛、脚掌疼、拇外翻、平足等等。

指导意见:口服沈阳红药,跌打丸,接骨散等都可以。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愉快心情。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祝早日康复!

刘恩红护士外科长山镇防保中心站已帮助用户:7693
擅长:骨折

问题分析:你好,骶骨骨折移位不是很严重的话一般卧床保守治疗即可。可以用些活血消肿止痛的药物,如跌打生骨片等
意见建议:配合中医骨伤科医生辨证用中药接骨续筋片,接骨丹,接骨丹胶囊,补肾壮骨,舒筋活血,止痛。会提高骨质尽快愈合恢复健康的。

孙英毫内科威县张营乡陆台村卫生所已帮助用户:40083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等

问题分析:如果是新发生的骨折症状,应该及时吃一些消炎止痛的药物,在注意适当的休息,有助于改善那种异常状态的。
意见建议:常用的药物有 活血止痛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平时应该补充足够的营养,睡硬板床,暂时少活动,有助于情况改善的。

赵明东主治医师其他河北省涞水县永阳镇卫生院已帮助用户:32229
擅长:动脉硬化,心肌缺血,高血压

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1)无移位者:卧木板床休息3~4周后上石膏短裤起床活动;坐位时,应垫以气垫或海绵等,以保护局部、缓解压力。 (2)轻度移位者:局部麻醉后通过肛门指诊将其逐渐复位,2~3天后再重复1次以维持对位 (3)重度移位:局部麻醉后通过肛门指诊先施以手法复位,若无法还纳或不能维持对位可酌情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 (4)合并骨盆骨折者:应以骨盆骨折为主进行治疗,包括卧床(蛙式卧位)、双下肢胫骨结节牵引疗法、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等。 (5)骶神经受压者:可先行局部封闭疗法无效时则需行手术减压。 2.几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及其处理 (1)伴有骶髂关节分离的骶骨纵行骨折:此种类型骨折或单侧骶髂关节分离通常是骨盆环的前后部双重骨折的一部分,为前、后向同时遭受强大的挤压暴力或车祸所致。一般均伴有明显移位因此其治疗较为复杂。除少数病例可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外,大多数病例按以下顺序行非手术治疗。 ①牵引复位:即在移位侧行股骨髁部骨牵引,按体重的1/13~1/7重量持续牵引5~10天。在牵引3~5天时应摄片观察复位情况,并调节牵引重量及床脚抬高高度,以保持人体平衡为原则。 ②骨盆兜带悬吊牵引:当X线片显示骨折(或脱位)完全复位后即用兜带将骨盆悬吊,以使骨折靠拢其牵引重量以使骨盆离开床面5~10cm距离为标准。 ③石膏短裤固定:骨盆兜带牵引5~7天,X线平片显示分离的骨折端(或关节间隙)已恢复原位时即可在石膏铁架上行短裤石膏固定。 (2) 骶骨上段横形骨折:大多由直接暴力所致的骶骨高位横形骨折,大多见于骶椎1~2和骶椎3~4处?其发生率在骶骨骨折中约占5%左右,在骨盆骨折中约为 2%。其发生机制大多见于躯干及髋关节屈曲而膝关节伸直双侧?绳肌紧张、骨盆处于固定而不能向前旋转时,如果骶骨上部被重物打击,即可造成骶骨横形骨折。如果骨折线经过骶1~2交界处,则骶1和腰椎同时向前移位,?一般称为“创伤性骶骨滑脱”,由于骨折移位及骶管狭窄而可引起骶神经损伤火罐网以致马鞍区感觉障碍和部分臀肌瘫痪;如骶2~3神经受损,则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此种病例常伴有腰椎横突骨折(多为受伤时腰方肌剧烈收缩所致),如腰5横突骨折则说明髂腰韧带断裂。其他并发症包括腹膜后血肿、直肠破裂、皮肤挫伤坏死及脑脊液瘘等

王伟医师儿科河北省霸州市医院已帮助用户:49389
擅长:小儿外科

您好:
这种情况复位治疗后,注意消炎,避免感染。

许广超医师内科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医院已帮助用户:103114
擅长:内科 两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