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出现血栓不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高。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的,由于血栓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下降,体内环境处于高凝状态,此时不能及时的进行治疗,会导致血栓的体积增大,病情也会逐渐加重。如果凝血酶原时间过长,就会造成体内的凝血因子不足,或是体内使用了肝素类的抗凝药物。
血栓形成一般不会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增加,一般只会引起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多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异常和DIC,包括急慢性肝病、原发性纤溶亢进、梗阻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等。
但在血栓治疗中,使用抗凝剂或溶栓剂,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对于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如果在未抗凝溶栓的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积极查找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原因,以进一步诊断疾病。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偏高说明参与内源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功能的缺乏,比如凝血分子3,7,10,2,1等缺乏时,就会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此外维生素缺乏症以及鼠药中毒者也会出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偏高的现象。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因为主要在肝脏合成,所以当肝功能受损时,会出现凝血酶原的升高,导致凝血时间的延长,从而引起出血、淤血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偏低,常见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比如高血脂的患者、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都会出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偏低的情况,往往代表机体已经发生或者很可能要发生各种血栓和栓塞性的疾病。
凝血酶原时间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推算而得)用药维持范围2.0到4.0(正常参考值范围0.8到1.5)。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来证实先天性和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VII,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