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休克期调整补液速度最有效的指标是什么

会员24200604 22 已回复
烧伤休克期调整补液速度最有效的指标是什么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樊荣强 医师 山西省临汾市中医院皮肤科 二级甲等
擅长:皮肤科、痤疮、
已帮助用户: 13335
问题分析: 你好,大面积烧伤以后,需要积极的进行抗休克治疗,一般需要晶体,胶体搭配使用,常用的有如血浆,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等!
意见建议:建议,观察补液速度的指针,除了补液的总量以外,还需要结合每小时的尿量,心率,血压,精神状况等综合评估!
有用0
关注
刘英新 医师 威县七级中心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面神经炎,低血压
已帮助用户: 323988
指导意见:你好,大面积烧伤以后,需要积极的进行抗休克治疗,一般需要晶体,胶体搭配使用,常用的有如血浆,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等!观察补液速度的指针,除了补液的总量以外,还需要结合每小时的尿量,心率,血压,精神状况等综合评估!
有用0
关注
李希弘 医师 莱芜口镇医院皮肤科
擅长:梅毒、淋病、尖锐湿疣
已帮助用户: 54597
指导意见:您说的情况应该是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的,要注意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注意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更有助于健康。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没有治疗脑炎最有效的药物是什么这种说法。通常来说,治疗脑炎比较有效的药物是无环鸟苷、碘苷、阿糖胞苷、阿糖腺苷等。
脑炎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绝大数的病因是微小病毒、乳头多瘤空泡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病毒,也可由细菌、霉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临床上以高热、头痛、呕吐、昏迷、惊厥等症状为其特征,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无环鸟苷、碘苷、阿糖胞苷、阿糖腺苷等。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通常来说,并没有治疗湿疹最有效的药这种说法,具体分析如下:
湿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类型,很难治愈。首先要看具体的形态和部位,需要用到的药物也是不同的,可以选择一些抗组织胺类的药物来进行止痒。比如苯海拉明、扑尔敏、西替利嗪等。如果病情较重,可以口服糖皮质激素,但是不能长时间服用。

张文娟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一般情况下,由于个体差异,临床上没有“早射最有效的西药是什么”这一说法。早射可能是龟头过敏、雄激素水平不足、中枢神经问题等原因导致的,建议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对症治疗。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龟头过敏引起的早射,可以用达克罗宁软膏和利多卡因凝胶来降低龟头的敏感度。如果是雄激素水平不足导致的早射,可以通过服用十一酸睾酮胶囊来改善早射症状。如果是射精中枢有问题导致的早射,可以服用舍曲林片。

李明副主任医师外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目前来说治疗结肠炎的药物首选柳氮磺胺嘧啶,这种药物具有消炎,而且有涩肠止泻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结肠部位。
有此病,若腹泻频繁,可服用蒙脱石散或盐酸苯乙哌啶等,可服用涩肠止泻的药物,以减少腹泻的次数。
在服药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如果出现腹部疼痛的症状,可以配合缓解平滑肌痉挛的药物6542片共同服用治疗。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咳嗽可以服用一些方剂桑菊饮来缓解,一般里面含有桑叶、菊花、薄荷、杏仁等药物来配合服用,对于咳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果咳嗽的比较严重的可以另外再加入一些黄芩等清热的药材。咳嗽大多数都是因为肺失宣降导致的肺气上逆,热咳嗽属于外感咳嗽,一般会在肺功能失调减弱的时候遇到了冷热失常,冷气顺着口鼻进入体内,导致了肺中气体逆行从而导致咳嗽。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一般情况下,没有最有效的心梗自救方法是什么这种说法,心肌梗塞是一种急性的心脏病,它是一种由心脏的动脉阻塞引起的,它是一种有致命危险的心脏病。如果发生了心肌梗塞,患者一定要立即卧床,避免焦虑、恐惧,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向医生寻求帮助。慢性心绞痛、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可以口服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等药物进行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