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只服用心可舒行吗?

会员21948183 47 已回复
心肌缺血只服用心可舒行吗?,我今天做了心电图和彩超检查,心电图说我心肌缺血,彩超说“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一个医生给我开了复方丹参滴丸,另一个医生给开了三种药,分别是保心宁片、丹七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我又在网上看了看,发现吃心可舒比较对我的症状,请问我应该服用什么药较对我的症状?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汉臣 医师 山东省德州市优抚医院其他 三级乙等
擅长:综合
已帮助用户: 6072
问题分析: 你好,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表现,轻度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前区憋闷感,重度患者可表现为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现在你有什么症状吗?
意见建议:建议你按医生给你开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冠心病一般讲求早期、联合用药,并积极去除诱因,从而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一般临床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欣康片)、丹参片等活血化瘀、扩冠的药物。希望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有用0
关注
宋西振 医师 山东省圣水峪医院中医科
擅长:中医科各类疾病
已帮助用户: 478810
指导意见:心肌缺血可以口服丹参滴丸、长效消心痛等药治疗,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安装起搏器。最好到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心宝一般指的是心宝丸。通常情况下,心肌缺血按照医嘱用心宝丸进行治疗行。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引起心肌缺血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冠状血管不通畅,可能是血管硬化引起的,或者是血管痉挛收缩引起的,还有的是因为先天性冠状血管畸形引起的。一般会出现胸闷、呼吸不畅等不适,心宝丸温补心肾、益气助阳、活血通脉,可以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心脉瘀阻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窦房结功能不全,导致的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以及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以及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心肌缺血按照医嘱用心宝丸进行治疗一般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心肌缺血吃中药是可以的。具体内容如下:
心脏神经官能症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患者可以适当的口服中药,来改善情况,比如遵医嘱服用心悦胶囊、振源胶囊、乌灵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患者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肌缺血,单纯的服用中药相对效果较差,建议患者可以把中成药物作为辅助性用药,同时要口服拜阿司匹林、曲美他嗪、美托洛尔、厄贝沙坦等药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缺血一般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确诊。
通过做心电图检查,通常可以明确患者的心脏情况,有助于根据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缺血部位针对心肌缺血的情况。当心肌缺血时,面对缺血部位的导线往往表现为缺血st段下移或t波反转。当心脏缺血时,由于工作压力过大,会有心前区的疼痛。但想要准确的判断是否患有心肌缺血,最准确的方法是冠脉造影。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缺血即冠状动脉血流由于不全阻塞,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该病多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次为炎症栓塞及其他因素所致。
心电图检查为该病的一种重要检查与诊断手段。其病因主要与心肌缺氧有关,也有其他原因如心律失常、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所致。临床症状以胸骨后或心前区酸痛,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等为主症。严重者可伴胸痛、休克或心律失常。可以用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和功能损害,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并发症。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心肌缺血可通过以下方法食疗:
冠心病目前是导致心肌缺血最主要的原因,建议患者不要抽烟、喝酒,注意饮食健康,一般情况下,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多吃芹菜、蒜、西红柿、红萝卜等蔬菜,多吃苹果、梨、猕猴桃、橙子、柚子、香蕉等水果。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适当运动,比如慢跑、游泳等,还要注意个人的饮食,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身体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这就要根据病人自身情况以及年龄、包括治疗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
通常以慢跑或散步为主要方式,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通常每周3~5次。此外,还可以进行瑜伽、太极拳等缓慢的有氧活动,也较为适合心肌缺血的患者,注意不要剧烈运动即可。
心肌缺血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上也应引起重视,应低盐、低脂、淡食、注重休息、忌疲劳、不熬夜、忌情绪高涨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