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8个月血压升高140\100,剖腹产后血压一直持续,最高...

会员2 27 已回复
妊娠8个月血压升高140100,剖腹产后血压一直持续,最高达160105,现已产后2个月.尿蛋白化验正常.请问我这种情况应该服用哪种药物?大概多长时间后能够恢复?? 恢复后还会不会复发?? 谢谢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刘向东 主任医师 中医
擅长:擅长各种呼吸及消化系统疫病的治疗。
已帮助用户: 1004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指怀孕20周以后出现的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等的综合征。据全国孕产妇死亡原因调查报道,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有六大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仅次于产科出血居第二位。本征多发于妊娠32周,发病越早病情越重,发病初期表现为血压轻度升高,伴有水肿和蛋白尿。水肿多由踝部开始,渐延至小腿、大腿,重者达外阴部及腹部,指压时有明显的凹陷,经休息也不消退。如不及时治疗,则病情可继续恶化,进而出现头痛、眼花、恶心及呕吐等症状,提示要发生抽搐,临床上称此为先兆子痫,如不采取紧急治疗将迅速出现全身抽搐及昏迷,称为子痫,这是妊娠高血压的最严重阶段,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如脑出血、急性心力衰竭、胎盘早期剥离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直接危及母子的生命,甚至导致母儿死亡。
预防措施。

(1)要坚持定期做产前检查;测身高、体重、血压、验血、尿常规。如发现易诱发因素应采取相应措施,定期随访。

(2)注意饮食、营养,应进三高一低饮食,即高蛋白、高钙、高钾及低钠饮食,有助于预防妊高征。因此,孕妇应多吃鱼、肉、蛋、奶及新鲜蔬菜,少食过咸食物。

(3)怀孕晚期应采取左侧卧位休息,可改善肾脏及子宫胎盘的血流量。

(4)于妊娠中期测平均动脉压,如平均动脉压高于90毫米汞柱,可服用心痛定,预防妊高征。
详情在线咨询医通网(在线诊室),和我直接交流,点击我的资料,里面有网址和联系方式,祝你健康 !
有用0
相关问答

考虑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也没有临床不适症状,意义不大。有时候,焦虑,紧张,活动后化验检查等都有可能导致出现这种。任何辅助检查都需要与临床结合,才有协助诊断价值。

张聪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治疗,以及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尿蛋白很多可以没有症状,而有些人则会出现泡沫尿而且长时间不散,多表明有尿蛋白。尿蛋白是肾脏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最早能被检测到的指标之一。临床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如眼脸及双下肢水肿,疲乏无力,腰酸痛不适,尿液颜色异常等。

张聪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治疗,以及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怀孕尿蛋白(+)提示尿液中的尿蛋白会增高,会存在有异常的蛋白尿。首先要排除是不是病理性的因素。因为当存在尿蛋白(+)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有肾炎、肾病以及妊娠期的高血压,都可能会造成有怀孕时期的尿蛋白(+)。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出现尿蛋白时,是血压不稳定引起的,如果血压没有得到有效的调节,就会引起血管内的压力升高,从而造成蛋白渗漏到尿液中。如果是这种症状,需要做相应的检查,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首先要稳定的血压,因为稳定的血压有助于身体健康,然后在医师的建议下服用一种或者几种降压的药物,以达到稳定的目的。患者平时还要多喝水,多排尿,不要总是憋尿。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如果肾炎的病人单纯表现为尿蛋白0.5克每24小时,一般不需要加用免疫制剂。病人的血压升高,家用acei、arb类的降压药物,病人的血压不高,动态观察。但是,一定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每天摄入的盐不能超过6克,一旦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盐的摄入要限制在2到3克,要避免食物中脂肪的摄入,包括肥肉、动物油脂、动物内脏等,再就是要戒烟、限酒。

张聪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治疗,以及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高血压尿蛋白可以进行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
如果出现了蛋白尿,建议及时就医,口服一些抗炎的药物,如:头孢类的抗炎药,尿毒清等。日常生活中要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品,如果出现高血压,可以口服一些抗高血压的药物,例如:羟氯噻嗪、氨苯蝶啶、硝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饮食,少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品,同时要注意多摄入一些新鲜的果蔬,少做剧烈的锻炼。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